导航

阅读昭通·人文 |金沙江船工号子

 2023-05-12 10:25  来源:昭通新闻网

金沙江下游俗称“金河”,古称马湖江,自古就是通航的。公元225年春,诸葛亮率军南征,走的就是这条水道。唐宋时期,马湖江上浮木塞江,木筏不断,航行景象异常壮观。明清时期,由于朝廷不断整治金沙江航道,于是,数以万计的皇木和京铜,便从沿江两岸顺利起运,直至扬州,再转京杭大运河,最后到达北京。

吆哦呵,吆哦呵,吆啰呵……

最后的金沙江纤夫 。 马志明 摄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陡峭的岩壁上,嶙峋的怪石中,一群头缠白帕,腰系纤绳的光膀汉子,或匍匐爬行,或跳跃攀登,或双膝跪地一寸寸往前挪,或把自己当成一块拴船的鼻索,硬生生地卡在岩缝里。纤绳深深勒进皮肉没人喊疼,手掌、脚掌被锋利的岩石割破没人松劲。脚下的激流险滩,是自己一次又一次战胜过的“豺狼虎豹”,是时刻都有可能让所有人丧命的“魔鬼”。身后的大船是众人的命根子,是亲人揪心的期盼。关键时刻若偷一分懒,眨眼之间,便是灭顶之灾,若再流几滴血,再挤尽一分力,那么晚上就能睡在家人的笑容里。

吆啰呵的号子声中,纤夫眼前早已没了湍急的骇浪,没了狭窄陡峭的纤道,取而代之的则是儿女乖巧的面容,情人妙曼的身躯,父母慈祥的眼神。这个时候没人耍心机,你就是我,我也是你,只有无数个小我汇成一个大我,才能穿急浪、过险滩,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这呐喊声,就是金沙江船工号子的神奇力量;这悲壮的场景,就是纤夫生活、思想和意志的真实写照。

金沙江船工号子是船工克制水怪的魔咒,是峡谷中此起彼伏的天籁之音,是被国家列为传承和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沙江船工号子,主要分顺水号子和逆水号子。

顺水号子有出船号子、一二三号子、招架号子、大搬秋号子、扎流号子等,逆水号子有上水数板号子、搬秋号子、拼命号子、抛滩号子等。这些号子有固定的唱腔及和声,曲调苍凉、雄浑,奔放激昂,一领众和,顿时山鸣谷应,非常震撼人心,振奋纤夫斗志。所有号子均由领纤人掌控,根据纤道宽窄、激流深浅、险滩长短,及时吼出,既是向纤夫发出指令,又是给船上的舵手报告情况。其节奏时而急速,时而舒缓,时而对话,时而是领纤人的喃喃自语,时而又是所有纤夫发自肺腑的集体合唱。

古纤道。 马志明 摄

“金沙江上险滩多,不是行人安乐窝。”在江上行船,各种情况随时都会发生,翻船、死人是常事。从四川宜宾上来,大雪滩、小雪滩、湾湾滩、石梁子滩、石板滩等几十个险滩,从古至今不知夺走了多少船工的财产和性命。无力和自然抗争时,人们便把自己的命运交给神灵,希望神仙能帮忙震慑水怪,保佑过往船只逢凶化吉。

绥江县会仪镇官田坝下面的菩提石,就是人们拜祭河神,祈求神灵震慑水怪的地点之一。菩提石被当地人称为“将军石”,原是金沙江边一尊十多米高,重达几十吨的天然巨石。1841年,江对岸的观音塔建成后,每到洪水季节,仍有不少船只倾覆,于是人们便在将军石上勒石刻字并凿洞建塔,把一切平安的希望寄托于此。

菩提塔建成后,连石带塔20多米高,站在上面,江上远近的船只尽收眼底。除了上塔作法求神的人工梯步,巨石临江面和西侧,分别有“横刻菩提石”和“竖刻菩提石”几个大字。横刻菩提石,每字50厘米见方,左右两侧竖刻道光庚子年,七十三恩耆熊桂堂敬书。竖刻菩提石,左右两侧刻有道光二十年仲春月谷旦,荣昌儒学聂汝俊敬书。所有刻字笔力雄健,令人流连崇敬。

菩提石西侧,从底至顶有约30厘米的石阶共26级。每级旁边另凿石孔,供人们攀石时双手抓握,巨石上面是菩提塔的底座。据官田坝的老人说,百余年前,菩提塔被洪水冲塌,倾覆于石下的河沙中。菩提塔每层三米多高,共三层,上有“南无阿弥陀佛”几个颜体大字。修建时套一层盖石,覆一层塔身石,整个塔身造型别致,雕刻精美。每到祭拜日,塔上香烟缭绕经幡飘摇,塔下八音齐奏。梵呗之声中,两岸民众双手合十,高诵佛号好不热闹。2005年3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拍摄金沙江航运时,对菩提石作了特别采访报道。

位于绥江县南岸镇的铜船码头。 赵旭良 摄

“太阳出来三丈三,小小船儿下陡滩。行得正来坐得稳,不怕风吹浪打翻。”当然,在江上行船,船工们的生活,不全是悲愁的日子。苦中有乐,忙里偷闲,只要过了险滩,面对两岸旖旎的风光,面对江边笑容可掬的浣纱女,船工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天性,瞬间又被激活了:“山对山来岩对岩,四川姑娘好人才。推只船儿过河去,把她娘俩接过来。”

此时,船工们口中哼出的,已不是刚才那种激昂急速的拼命号子,而是悠扬抒情的船歌了。船歌的内容很丰富,三教九流、山川风物、两岸风情,都是他们哼唱的对象。这个时候,船老大就会把纤夫们接上船,拿出酒肉,一边请大家吃喝,一边诙谐地讲段子,以此联络感情,为闯过下个险滩打基础。

“歌谣欲採堪从此,好听舟头欸乃声。”明代诗人杨寅的《沙洲渔火》,高度概括了金沙江船工号子的艺术魅力。杨寅认为,沿江两岸的一切歌谣,都要从舟船上的欸乃声开始,这既是两岸风情的集中写照,又是船工们与江神沟通的上古灵音。

沙洲渔火,是明代龙湖十二景之一,位于原四川屏山县城对岸,绥江石龙村下的临江岸。这里有“南海飞来”和“文曲远映”摩崖石刻。明沙碧水旁,艳火枯芦处,渔船停泊,渔灯点点,渔歌相答,号子相连。那种各路袍哥云集,大碗喝酒,大声唱歌的壮阔场景,至今令人遐想。

作者:吴运强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人文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