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劲华:不做老板回乡种葡萄

 2016-07-18 16:58  来源:

他在外当包工头却挂念着乡亲们和家乡的发展,他以一名党员 的担当和责任,拖着病脚回乡冒险试种葡萄,成功后引导群众成立合作社共同发展,闯出了一条甜蜜之路——

张劲华:不做老板回乡种葡萄

记者 陈忠华

看着自己和村民们满山的葡萄架上,一串串诱人的葡萄快要成熟得晶莹剔透的样子,张劲华边修剪着病烂的果子,边回想起回乡种植葡萄这些年的辛苦日子,会心的笑了。

张劲华1972年7月出生在绥江县板栗村的洞沟片区,这里山清水秀,良田连片,算是板栗镇的富饶之地了。1989年,高中毕业的张劲华告别父母和哥哥妹妹,来到河北水电部队当兵。3年义务兵开阔了他的视野,练就了他坚强刚毅的性格。

1992年,张劲华退伍回到家乡,在村委会做了名农业辅导员,耕种着自己家的2.5亩田地。随后他与当地的龙桂香结婚,生育了儿子张雨女儿张静,日子在艰苦中度过。在部队接受过党的教育的他,一心向党组织靠齐,并于1996年加入了共产党。

爱拼才会赢,在农村打拼了几年,张劲华觉得致富难,奔小康更不易。穷刚思变的他,2000年后外出,先后在新疆、甘肃等地务工,从一名搬砖工成长为包工头,挣得了一点本钱回家。

发财的商机是给有准备的人的。2004年,张劲华看准了农村客运市场上车辆少的机会,购了一辆微型车跑板栗至县城的客运,吃苦肯拼、安全高效的他,每月可挣上万元收入,三年下来,在老家建起砖混结构的大房子,成为先富起来的人,让人十分羡慕。

对于机会的把握,每个人有每人的看法。这不,2008年底,张劲华果断地卖掉了微型车,组织一伙人到永善的一个水库工地上干活,“重操旧业”当起了小老板。

但是,看似顺风顺水的小包工头日子,其实危机随处都在。2009年初,张劲华骑摩托进城办事途中发生车祸,断了左脚,只得回家养伤。在家的时间里,张劲华思考着这些年外出的收获和失去的东西,看到仍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乡亲,心里总不是滋味!“作为一名党员,我应该带领大家一起致富才行!”张劲华想到。这一年,洞沟片区又发生了干旱,种不下去稻谷。乡党委领导来查看灾情后,提出了试种葡萄的想法。

试种葡萄?我们这种山区行吗?但不试怎么知道行不行呢?张劲华想到了这些问题,也想到了在新疆、甘肃打工时看到的成片葡萄林。他心动了,赶紧向乡党委、政府作了汇报,得到他们支持后,一起到水富县太平镇考察当地的葡萄产业发展情况,发现太平的土壤、气候和洞沟片区差不多。

要干就干大点,要干就干出点样子来。当年下半年,张劲华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和姨夫张隆国一起,投入30多万元,租下了当地30多户村民的连片耕地100亩,与水富县太平乡优质葡萄示范园种苗基地签订了技术服务合作协议,引进了巨峰、红富士、水晶等葡萄苗3万多株,开始了创业之路。

“最困难的就是起步的两三年,投入太大,没有产出,心里也没有底。儿子女儿都在外上学,花销又大。”张劲华谈起往事,仿佛仍在眼前。“在最困难的时候,镇党委、政府和县上有关部门都来关心我们,县委组织部把我们基地列为了‘红色股份’试点,县农业局、发改局、人力资源开发办等,都来给我们出主意,想办法,找市场,帮助我们渡过难关。”张劲华指着墙上的几块牌子,对记者说。

付出总有回报,坚持才会胜利。2013年,在投入了五六十万元成本后,张劲华的首批葡萄苗开始挂果,当年毛收入30多万元,赚得了10多万元。当地村民看到了效果,觉得有前景,大家开始跟张劲华学种葡萄。张劲华呢,毫不保留地传授技术,低价供给种苗。

“大家一起种,才能做大规模,产生效益,共同致富!”2014年,张劲华、张隆国邀约吴兴明等,联合成立了绥江县康乐园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康乐园”商标,扩种了100多亩葡萄。

目前,洞沟片区已有50多户村民加入了合作社,葡萄种植面积增加到了500亩,其中今年挂果的有200亩,预计今年葡萄产量80吨左右,实现经济收入65万元以上。当地群众每年租地收入10多万元,务工经济收入20万元左右。

葡萄已成为洞沟片区的甜蜜果、致富果,正向庄园化和乡村旅游方向发展。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