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名师点拨助考丨探索“变”与“不变” 坚持求真备考

 2023-05-11 11:16  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3年,是云南省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实施首年,考生对语文中考的变化极为关切,笔者认为,教师确需深入分析,为学生把握复习方向。考生则要明晰“不变”,秉承求真务实、强基提质的原则备考复习。结合近年语文中考的实例,给考生提出3个“真”字建议。

“真”抓基础

回归教材

语文知识积累部分的复习不可踏入突击硬背、一曝十寒的误区,要在第一轮复习中回归教材。

【例1】1.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22年云南中考)

A.袤(mào)

B. 峭(qiào)

C.擞(shǒu)

D.馨(xīn)

变化:该题考查方式改变,采取“一拖四”模式,即一个阅读片段,4道试题,以情境为载体,这种“随文设题”的方式与高考接轨。4个选项从16个词语缩减为4个,切合“双减”要求,此题降低了难度。

不变:所考查词语均来自教材。“袤”选自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中的“广袤”,“峭”选自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中的“峭壁”,“擞”选自七年级上册朱自清的《春》中的“抖擞”,“馨”选自七年级下册课本《陋室铭》中的“惟吾德馨”。

【例2】加题目(2021年云南中考)

变化:这道逻辑排序题,排序内容回归课文。

假如我是一只鸟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①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②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③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④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⑤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A.⑤③④①② B. ②⑤④①③ C. ⑤④①③② D. ②③④①⑤

不变: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现代诗歌、名著阅读的阅读考查。此题内容选自部编本教材九年级上册课文艾青《我爱这土地》。它既是课文又是九年级上册名著推荐阅读篇目《艾青诗选》的篇章。活动探究单元包含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尝试创作等活动任务。如果考生熟读成诵,此题难度就降低了。当年该题得分率53.51%,丢分的考生明显忽略这一要素的复习。

建议:第一轮语文复习切忌唯教辅资料,要拒绝功利性、无序性、脱离教材的“题海战术”。利用好课本教材,将《语文课程标准》附录的3500个常用汉字融入课本复习中,切实做到“随文学习”。以1天1—2个单元的进度推进课本复习,既夯实了准确辨识汉字、规范使用汉字的基石,又从宏观的角度把握语文大单元文体知识的蓝图。坚持不懈,必定日有进益,为第二轮考点复习作知识储备。

“真”提能力 应对变化

在现代文阅读复习中,很多学生在题海“遨游”,将各类“答题套路”奉为圭臬,没有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审题毛糙,面对问题生搬硬套,阅卷中诸如:“比喻”“拟人”“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不结合文本内容,套路作答的大有人在。考生误以为写上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话就能得分。表面上一“套”永逸,实则“皮里春秋空黑黄”,一旦提问方式稍有变化,考生就无所适从。究其原因还是答题时表达缺乏“真”的阅读体验与审美鉴赏。

【例3】24.文章的标题是《蟋蟀》,可第①②段却不直接写蟋蟀,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分)(2022年云南中考《蟋蟀》原文略)

【答案】第一段用一幅画引出“爱护动物”的主题(1分);第二段用排比句充分渲染和烘托情感(1分);为下文写偏爱蟋蟀作铺垫(1分)。

变化:该题设置跳出以往直接提问首段作用的藩篱,需要学生思考看似闲笔的第①②段是如何为文章主旨服务的。

不变:考查整体理解与分析、文本反思与评价的能力,考生要灵活运用学过的散文文体知识。如教材课文《藤野先生》以叙述“我”与藤野先生交往为明线,暗线抒写了作者内心强烈的民族自尊和爱国情怀;开篇从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起,为揭示主题作铺垫。

【例4】20.在第九段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内容衔接。(2分)(2019年云南中考说明文《中国古代的灯文化》原文略)

变化:从考查过渡段作用转变为要求考生创作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不变:按照《课程标准》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整体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考生要理解上下文文意,补写出恰当的衔接语句。

建议:考生不仅要清楚掌握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方法、遣词练字技巧等各类阅读分析技巧,还要灵活理解审题考查点。如果把文体知识框架比作一个很多抽屉的橱柜,每题考查的知识点比作橱柜里的鸡蛋,那么就是考生要厘清思路,明确从哪个“抽屉”里拿“鸡蛋”。尽量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准确作答。

真情实感 抒写生活

【例5】26.(50分)请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写作(2022年云南省中考)

题目一:脚下的路,远方的

题目二:耳畔总响起那句话(要求略)

变化:二选一的形式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测试形式的开放性、可选性原则。考生有选择权,就要培养选择能力、审题能力。在考场上要审选题的命题意图,审自己行文特点,审材料储备;尽快选定一个能扬长避短的作文题目。

不变:两个题目都要回归生活,抒真情,写真事、展真才。

选题一:“脚下的路,远方的 ”,关键词揭示了以下两方面信息:一是“脚下”“路”可以喻为要选择走怎样的人生之路;要付出、要拼搏、要进取;二是“远方”可以理解为理想、抱负、希望、愿景等。

选题二:“耳畔总响起那句话”。关键词是“耳畔”“总”“那句话”,构思时必须要考虑以下问题:谁的耳畔?谁说的那句话?“总”是哪些时候?这句话无疑应该是这篇文章的线索,由它串起自己的成长故事。叙写在成长过程中的故事,抒发对“说话人”的感激之情。

考生在中考作文备考中不可一味注重精雕细琢、结构性形式的应试模式、忽略写作中的真情实感和多种写作技法的综合运用;不可简单套用历年优秀作文的小标题、题记、每段首句等“形式外衣”,忽略了学习优秀作文文笔自然、主旨真诚、材料贴切的“黄金内核”。否则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怎能博得阅卷教师的青睐?须知倡导真情流露的自然文笔是语文作文阅卷组一直遵循并坚守的原则,这一原则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的要求。

无论分值题型如何变化,都只是山间雨后的“云雾”,考生要在云遮雾绕中善于抓住“不动真山”——在复习中求真务实,提升自身思维能力、审题能力,最终才能突围考试。


教师简介:蔡晨,昭通市第一中学初中部教师,昭通市中国语言学会理事、昭通市“市级骨干教师”。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16年,有丰富的初三语文备考教学经验。多年承担市、县统测命题、审题任务,10年来担任全市中考语文阅卷组副组长、作文组组长。曾荣获全国优秀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二等奖。主持昭通市“十四五”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多次荣获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称号。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教育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