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3-05-05 11:21格兰丁,原名莉莲·玛丽·格兰丁,出生于英国泽西岛的圣赫里埃,先后就读于泽西女子大学、金巴拉大学,研修了牙科、妇产科、眼科、传染病科等临床医学,1924年12月5日在昭通病逝。
初次到乌蒙山区行医
1924年12月5日,昭通城万人空巷,城中无论官商绅士的富贵之家,还是衣衫简陋的穷苦人,为一位西方女性送葬,大家亲切地称她为“南孃孃”和“南密斯”,送葬的队伍不止十里,大家缓步前行,护送她的灵柩。肃穆的队伍到达凤凰山上墓地时,含泪送别的人群哭声感天动地。
这位女性就是格兰丁。
1906年1月,她从上海乘船到重庆,因交通不便,她从重庆到昭通是骑马来的,历时3个多月。她受到了先期到达的沙文医生的欢迎,从此,格兰丁作为昭通唯一的一位受过近代医学教育的高级医生,在中国最偏远落后的昭通,为缺医少药的老百姓们治病,在救死扶伤中度过了不平凡的10年岁月,与昭通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当时的昭通,交通不便,战乱频繁,饥荒严重,更严重的是瘟疫和流行病泛滥。格兰丁到昭通后,同沙文博士、韩登医生一道在现滇川黔的昭通、威宁、凉山、曲靖和宜宾等地设立了多处民众诊所。
当时的麻风病人受到整个社会的歧视,一些村庄发现了麻风病人就驱逐他们,把他们赶到无人的山林,而且隔离他们的家人。格兰丁医生和沙文博士、韩登医生一道开设了中国最早的麻风收容所,收留无家可归的麻风病人。她深入到麻风病人的家或者他们被驱逐的山林,给他们带去药物。
当时,天花也是让人恐惧的流行病。格兰丁和伯格里、沙文、韩登一道,在乌蒙山区推广接种牛痘疫苗,他们从英国引进接种疫苗技术,在民众中广泛免费接种,最终控制了乌蒙山区的天花疫情。
常年深入少数民族山寨为贫苦百姓医病,格兰丁设立了多处居民诊疗所,并开了麻风病诊疗所,向当地妇女进行卫生宣传教育工作,讲解防病知识及一些常见病的护理方法。格兰丁不辞辛苦地冒着泥石流、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和匪徒横行等危险,深入到山寨给群众治病。
传奇婚姻
在昭通,格兰丁遇到了她的丈夫埃德温·约翰·丁格尔,丁格尔是英国的一名记者,从小就对中国怀有浓厚的兴趣,来到中国后,他为自己起了中文名字“丁乐梅”。丁格尔于1909年3月4日首次到中国旅行,他的这次旅行的详细经历在其著作《徒步穿越中国》一书进行叙述,其中第七至第十一章记述途经昭通的历程及昭通的风土人情,丁格尔在昭通旅行的这一段时间,格兰丁和其他人一道陪同他到过石门坎,在丁格尔《徒步穿越中国》目前的中译版中没有找到对格兰丁的文字记录,但丁格尔在昭通期间拍摄的照片中,格兰丁有较高的出镜率,本书中有大量丁格尔拍摄的百年前的中国乡村珍贵图片。丁格尔离开昭通到曲靖、昆明、楚雄、大理、腾冲等地继续旅行,在他徒步期间用打字机撰写的游记《丁格尔步行中国游记》,是一本以西方视角看清末云南的重要书籍。
格兰丁和徒步旅行中的丁格尔通过大量的书信来往,继续向丁格尔介绍昭通的情况,这些书信,格兰丁和丁格尔后人和家乡处依然还保存着一些,丁格尔的这些刊登在当时西方报纸上的游记报道,成为了丁格尔从事新闻工作的重要收获。
当然,格兰丁和丁格尔不仅仅在通信中进行地方风情考察的交流,而且建立了恋爱关系。1912年,格兰丁从昭通出发,穿越了大半个中国到上海和丁格尔举行了婚礼。
1912年后,格兰丁一直跟随丁格尔在中国南方的多个城市从事新闻工作,主要居住地是武汉,南昌起义的炮声响起之际,丁格尔就开始了对这次革命的采访。格兰丁曾在杭州、温州和上海等地临时行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格兰丁返回祖国做战地医生。
献身乌蒙山
1923年,格兰丁风尘仆仆地回到了第二故乡昭通。然而,当她刚一踏上昭通这片让她思念牵挂的热土时,正赶上昭通流行传染病斑疹伤寒,格兰丁受到昭通人民的热烈欢迎。
格兰丁免费向民众发放预防药片,带领同事去看望染病的群众,给病人的家属注射预防针,说服他们留下来照顾病人,并教给他们护理的方法。一些病人在格兰丁及同事的救助下康复了,格兰丁组织已经康复的病人来护理救治病人,这样,越来越多的病人得到照顾。
格兰丁毅然和病人站在一起,她积极地鼓励病人树立信心,被治愈的病人,自愿为格兰丁当护理人员。当越来越多的病人康复时,格兰丁因和病人大量接触,不幸被感染上了斑疹伤寒。她舍不得把带来的有限药品用在自己身上,而是用来救治她的病人。
1924年12月5日,格兰丁在昭通人民的一片惋惜声中,走完了年仅48岁的生命历程。格兰丁的遗体被埋葬在昭通凤凰山上的墓地里,墓碑上镌刻着:“人民爱戴的医生。”而格兰丁当年为中国群众看病的诊所,是我国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医医院福滇医院的前身,经过百年的沧桑变迁,在诊所的旧址上,如今是昭通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