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3-05-05 11:16昭通古城陡街街面铺设的青石板,是历史形成并一直沿用至今的老石板,其厚度有30—40厘米。昭通人记忆深处的陡街石板上的凿痕是防滑痕,每当石板上的凿痕被磨损消失后,有专人在原凿痕处再凿,保证市民行走中防滑功能。
近日,昭通古城保护工作指挥部历史文化研究专班在对古城历史文化遗产实地走访调查中获知,陡街少量石板上仍存早期交通地标标识痕迹。这些痕迹有两种形式,一种为菱形,一种为长方形,对于这些明显属于人为痕迹的石板路面,到底是什么功能,史书没有记载。对此,工作人员走访了熟悉陡街的这些交通地标印迹的谢崇辉,谢崇辉到陡街辨识了这些仍然存留于街面的历史印迹。
陡街,曾经是昭通老城区的交通中轴线。
据谢崇辉回忆:20世纪70年代,他每天上学和放学都要穿过陡街,发现陡街两侧整齐排列的长方形和菱形凹槽的规律——纵向铺设的是长方形凹槽,而与陡街相连的街口如毛货街和蚕豆街,铺设的却是菱形凹槽。陡街石板这种排列整齐、与相应街口相衔接的不同形状的人为所凿的凹槽,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对这些凹槽的功能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些凹槽与现代交通标识有着密切关联。这些凹槽与陡街门店前面的人行道上所植的行道树一起,构成了当年陡街的风貌。谢崇辉画出了明晰的陡街示意图。
菱形凹槽。
虽然没有史料记载,但从相关的一些历史照片上仍能发现一些证据,对其进行佐证。
关于陡街街区的交通布局,熟悉陡街情况的老昭通人都有一些记忆:二十世纪的陡街,街道两边均有人行道并种植着树木。目前能见到陡街规律排列的菱形图案,早年的一张老照片能佐证,照片上清晰的菱形图案表明它应具有特定的功能。
几百年来,陡街作为昭通城的主要街道和商业区,其路面的青石板历经不止一次的铺设,最近一次是2008年。对石板重新铺设,每块石板之间的安放顺序就存在改动的可能性,对其重新铺设时忽略了这些珍贵的交通标识痕迹,导致这些早期交通地标线印迹——长方形和菱形凹槽分散于陡街街面,使人难以知晓它的历史功能。
长方形凹槽。
据清代《恩安县志》载,今陡街道路走向是从原济川门至昭通镇署门前,从清代昭通城的路网分布情况我们不难看出,陡街是当年由城南济川门进入昭通城内的主要通道之一,除有人行通道外,其主要的功能应是供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如马车、牛车等进入城内,其中不乏载重量大的交通工具。陡街的主要交通地位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前。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768/199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中设置的交通标线,道路上有菱形的标志是人行横道预告线,设置在人行横道之前,提示驾驶员前方不远处就是人行横道,此时应减速行驶,以提高安全性。因此,我们推测昭通陡街仍存的长方形凹槽和菱形凹槽与现代交通图标有着一定的承袭关系。
作为保留至今的历史遗迹,陡街的交通地标线印迹与其被岁月磨损留下的历史痕迹承载着昭通古城的诸多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