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群山起伏 文气辉腾——第二届吉狄马加诗歌及当代彝族作家作品研讨会发言(节选)⑨

 2023-04-28 17:00  来源:昭通新闻网

编者按:第二届吉狄马加诗歌及当代彝族作家作品研讨会在昭通学院召开,研讨会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当代彝族作家作品领域枝繁叶茂的精华养分。本报现将部分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参会讨论的真知灼见摘录片段,以飨读者。

王红彬(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影视中心主任、一级文学编辑)

吕翼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个性分明、有棱有角的。小说的男主人公,都有情有义,敢想敢干,他们或许有瑕疵,却让人感觉到真实自然、可亲可敬,他们执着坚定,一往无前;女主人公,心灵手巧,柔情似水,敢爱敢恨,爱一个人就死心塌地,这样大无畏的女人,出现在小说中令人拍案称奇。这也证明了小说中“距离感”的存在。


刘启涛(昭通学院人文学院文学博士)

《肝胆记》是新时代中国多民族文学出现的一部力作。一部作品的优秀与否,在于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获得读者的信任。作家要带着一颗悲悯之心去关注人、体贴人,要深入个体生存的每一个细节,从物质层面呈现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在丰富性中,既包括最具普遍性的价值谱系,也包括作家自身特有的艺术理想,共同构成了一个作家的“世俗心”和“同情心”,这正是《肝胆记》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


陈映铷(昆明学院研究生)

《肝胆记》通过空间叙事的方式塑造民族意识共同体。在地理空间,作家通过并置叙述对比彝族和汉族不同;在社会空间,作家通过淡化时间概念和社会空间文化描述呈现彝汉民族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在心理空间,作家通过以乌铁为代表的彝族和以开杏、胡笙为代表的汉族的心理变化呈现两个民族对民族身份的认同和凝聚意识。作家在三个空间中层层递进,从展现民族的不同、表现民族的冲突和融合,到最后民族意识的凝聚,塑造民族共同体意识。


尹宗义(昭通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吕翼的小说语言融合昭通方言和彝族语言,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马嘶》获得骏马奖,在少数民族文学中脱颖而出,有着独特的标志和审美效果,吕翼运用简单、朴素的语言来谱写家乡的故事,谱写着金沙江两岸的爱和痛,藏着他对家乡浓浓的关怀和不舍。吕翼写的小说非常注重语言,通过他众多小说的沉淀和积累,形成了极具个性的语言特征。


王莉娜(昆明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

《肝胆记》中整个事件发展的情节脉络清楚,情节流畅,毫无拖沓之感。文章第二章采用插叙手法,这部分的插叙为开贵这个典型人物的复杂性格展现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艾自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昭通市文联副主席)

《肝胆记》吕翼选择了鞋、酒、马三个贯穿全篇的意象来隐喻和深化肝胆相照的主题,寓“意”于“象”。一鞋一世界,那是充满男欢女爱的世界;一马一江湖,那是亲如兄弟的人马江湖;一酒一天堂,那是彝汉民族团结的和谐天堂。《肝胆记》是男女爱恋的肝胆相照与“鞋”的意象书写,是民族团结的肝胆相照与“酒”的意象书写,是人马患难的肝胆相照与“马”的意象书写。


纳张元(大理大学文学院院长、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吕翼的作品均以滇东北乌蒙山区、金沙江岸为背景,展示这片神奇土地上的人间传奇,在传统与现代、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和碰撞中,体现了对现代文明的依存和对本民族文化的依归,呈现出透明的深沉和优美的凝重。吕翼关注社会进程中农村人所经历的精神危机和蜕变,以个性化的写作来沟通对民间精神和民族灵魂的熔铸与反思,审视现代化语境中传统与现代的契合、冲突甚至抗衡。

昭通日报记者:陈允琪/文   聂孝美/图

校对:彭晓雨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