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3-04-28 12:38编者按:第二届吉狄马加诗歌及当代彝族作家作品研讨会在昭通学院召开,研讨会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当代彝族作家作品领域枝繁叶茂的精华养分。本报现将部分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参会讨论的真知灼见摘录片段,以飨读者。
对创作风格而言,彝族诗歌创作的风格并非整齐划一,而是风格迥异。有些诗人长于抒情,有些诗人长于写实。这种风格迥异还体现在更加细微的方面,即便在彝族抒情诗歌内部,还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吉狄马加、倮伍拉且、柏叶、阿苏越尔等人为代表的具有民族寓言色彩的抒情诗;二是以阿库乌雾、普驰达岭、巴莫曲布嫫、牧莎斯加等人为代表的带有宗教色彩的抒情诗。
彝族抒情诗是新时期彝族汉语诗歌创作中出现较早的诗歌流派,是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节点,彝族抒情诗呈现出了几乎同步的民族文化记忆重构的情感面向,因此,彝族诗人的发声的位置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不仅仅是代表自己发声。彝族诗人们用地理空间、民俗意象等元素完成了关于共同体重构的话语实践,因此,对这一时期彝族抒情诗的考察是极其有必要的,可为中国多民族文学史的书写提供一定的话语参照。
女性主义发展至今,两性应以何种方式互相“凝视”一直是女性主义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女性渴望打碎“凝视牢笼”,突破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在拉康的“三界”中走向完全意义上的独立,建立起更加客观公正的对话环境。杨佳富的小说《边关流星》中,可以看到男性作家在建立女性平等环境下的努力。作者将云南边境的一个边防检查站作为所有故事的发生地点,把自己对生命的思考、人性的高歌渗透在小说的字里行间。
《密西西比河的倾诉》是彝族诗人阿库乌雾旅美期间创作的日记体诗集,是一阕印第安文明哀婉、沉郁的挽歌。基于后殖民主义视角对《密西西比河的倾诉》进行阐释,期冀再现印第安民族极其古老文明在西方殖民主义倾轧下的衰败镜像,以及诗人对西方话语霸权的批判与反抗,彰显诗人对边缘民族生存境遇的终极关怀乃至对人“存在”的哲学思考。
城市体验因人而异,不同的城市形象给人留下不同的体验与感受。李乔一生到达过多个城市地域,作为一位经历过多重生活磨难的作家,他对城市有着独特而敏感的个人感受,城市对于李乔而言不是简单的暂居地,而是他追求人生与文学理想的奋斗阵地,见证着李乔从稚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李乔一生创作的作品离不开多个具体城市环境的影响,因此,研究城市也是深入理解李乔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作品数量上来说,杨昭说不上是高产作家,迄今为止,他的创作都是以中篇小说为主,没有长篇作品;从创作的内容来说,他更倾向于暴露人性中的丑恶和黑暗的一面,带有明显的悲剧色彩,题材似乎显得有些陈旧。但是,在整个昭通文学创作的队伍中,杨昭又以一种非常浓厚的现代小说创作的艺术实践,树立起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使自己成为在这个群体中最擅长叙事的人之一。
昭通日报记者:陈允琪/文 韩兴国/图
校对:彭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