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群山起伏 文气辉腾——第二届吉狄马加诗歌及当代彝族作家作品研讨会发言(节选)⑥

 2023-04-28 12:00  来源:昭通新闻网

编者按:第二届吉狄马加诗歌及当代彝族作家作品研讨会在昭通学院召开,研讨会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当代彝族作家作品领域枝繁叶茂的精华养分。本报现将部分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参会讨论的真知灼见摘录片段,以飨读者。

刘建波(青年批评家、云南师范大学副教授)

吉狄马加的长诗《裂开的星球》关注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并延伸到对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的反思。诗人对疫情的反思、对民族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书写,体现了诗人长诗创作的人类诗学和生命家园意识。长诗倡导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出诗人的终极理想。长诗创作集现实性写作、思想性发声,以及宽阔的创作视野和宏大主题叙事,实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具有较高的诗学价值和人类意义。


李 骞(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二级教授、昭通学院人文学院学术院长

著名诗人吉狄马加的长诗《裂开的星球——献给全人类和所有的生命》,是一首因疫情对人类生存秩序的破坏、对人的生命的掠夺,以及后工业文明对地球环境破坏而进行理性反思的优秀诗歌。诗人以一种大气磅礴的睿智,对全人类生存深处的生命意识进行拷问。作品既源于现实,致力于疫情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进行深刻的透视,更超于现实,对人类文明的源头作了想象式的赞颂。毋庸讳言,该诗是近年来中国诗坛上一首哲学意涵厚重的鸿篇杰作。


丰明启(上海师范大学博士)

在吉狄马加诗歌的母性书写中,丰富大胆的想象和充沛直白的情感可以说是互为表里、互相支撑,想象的运用使其诗歌更加生动和立体,正是因为丰富的想象,诗人才能把蕴藏在土地、山川等万事万物中的母性发掘出来加以咏唱;充沛真挚的情感则为这些卓越的想象提供了精神的支撑,使得他的想象既可以一跃千里又不会虚无缥缈,将经过想象的母性变得深厚且崇高。


曾子芙(青年作家,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编辑)

吉狄马加后期写作对语言的关注开始渐渐转移,“语言”从一种独立的符号的呈现,到从语言的体系里抽离出来,讨论语言的象征功能,和其在世界文化跨语际流动关系中的位置,是一个逐渐渗透的过程。他从对本民族文化的呼喊者转变为以诗歌为媒介的跨文化的对话者。他坦言,“诗歌语言所构建的世界,一直被认为是诗人的另一个更为隐秘的领域。”他在诗歌写作上出现这样的转变,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阅读经验的一种回归。


黄凤玲(昭通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阅读吉狄马加的诗歌,我们总能频频回望诗经时代“思无邪”的写作:坚守对美的践行和追求。珍惜写作中文字的意蕴和尊严,正是吉狄马加的诗歌高于人声鼎沸之处。吉狄马加的写作正在证明,诗不仅仅是20岁年轻灵魂热烈燃烧的火把,还可能是40岁以上思想者表达人生情感和宇宙观念的炼丹炉。诗歌只有不断沟通生命的更深处,才会有大家所希望的诗人和好诗。


王单单(著名诗人,云南省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

《应许之地》是一首宏大的诗歌,吉狄马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于诗人自身的限制,以一种低沉浑厚、悲歌式的抒情调子,以一种近似于先知的预言将过去与未来缝合在巨大的历史场域中,将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回忆与现实、过去与未来拼接、粘贴、糅合在一起。这首长诗通过惊人的想象力,以及超乎寻常的细节描写,构造起《应许之地》这座富丽堂皇的语言宫殿。

昭通日报记者:陈允琪/文  谭光吉/图

校对:彭晓雨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