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3-04-28 12:00编者按:第二届吉狄马加诗歌及当代彝族作家作品研讨会在昭通学院召开,研讨会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当代彝族作家作品领域枝繁叶茂的精华养分。本报现将部分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参会讨论的真知灼见摘录片段,以飨读者。
吉狄马加进一步显示了驾驭宏大题材的能力,形成了纯熟自如的语感和语调。整首诗显得浑厚而不空泛,饱满而又丰盈。他为他的民族贡献了一部现代英雄史诗,但又刷新了传统。比起传统意义上的民间英雄史诗,更多了一些“形而上”的深邃思考,不回避生命的悲剧性和复杂性的一面。他以这个时代赋予他的书写方式,回归本源而又达到了他的最终肯定,实现了一首挽歌本身所要求的诗性升华。
吉狄马加的诗歌是为土地和生命而写作,他将诗看作是人类永远的良心,他把诗歌看作面对这个世界的方式,在对于故乡与彝人的抒写时,他常常拓开视域书写其所见所感所思。《最后的礁石》表达送别艾青的哀痛与崇敬,《应许之地》倾诉对于诗意生存之地的向往,《裂开的星球》对于世界性灾难的警醒,《大河,献给黄河》对于苦难深重民族记忆的礼赞,《迟到的挽歌》在对父亲的深情挽悼中呈现民族精神。
吉狄马加带着民族文化的鲜明印记和深沉积淀,以一种自觉的民族文化代言人的身份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诉说一个彝人的梦想、表现一个彝人的情怀、展现彝族文化的深沉内涵和特色。吉狄马加关于故土和民族文化的诗歌,通过真切的情感、独特的意象、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思想表达对于生命、对于故土和民族文化的多向度观察和感悟,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又饱含人类共通的情感。民族情怀和人类意识的有机交融,在中国当代文坛都是绝无仅有的。
迥异于其他诗人的禀赋,让吉狄马加敢于用其他人忌讳的词语直接成诗,并把意义不相干的词语和意象混搭到一起,有了科幻电影中的魔法和奇幻。一句诗融入了若干所指,多层意思,让诗有了意料之外的感觉。
《迟到的挽歌》是一部关于生与死的民族志寓言,也是一部英雄式的人类学诗篇。不仅颂扬了一位英雄的父亲,而旨在赞颂一种对待生与死的英雄气质,赞颂一种天地人神共同参与的黄金时代般的生活世界。挽歌和隐含在挽歌中的仪式圣化了生与死,将世俗世界与不朽的精神空间链接起来,将悲伤的时刻转向恩典的时刻。
吉狄马加的诗歌集在国内出版了31种,在国外更是被翻译成英语、德语、法语、俄罗斯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共54个版本。1985年,24岁的吉狄马加凭借组诗《自画像及其他》获得中国第二届民族文学诗歌一等奖,此后获得了国内16个重要奖项。在国际上,吉狄马加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徐志摩诗歌节银柳叶诗歌终身成就奖”等15个国际奖项和荣誉,是在国际上获奖最多的中国诗人。
昭通日报记者:陈允琪/文 聂孝美/图
校对:彭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