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我和我的村

 2023-04-22 14:09  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1年5月,我来到了绥江县南岸镇胜利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这是我第三次在村工作。三次,三个村,三种感受。

我和我的中心村

2010年9月,我来到了大关县天星镇中心村当大学生村官(村主任助理),这是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可以说中心村就是我人生新的起点。记得当时我表嫂说,这个职业是中国唯一叫作“官”的职业。好像的确只有村官才是唯一叫作“官”的职业。

刚到村上,面临的是各种“水土不服”,中心村是个苗、汉族杂居的村,工作相较于其他村要难开展一些。基层工作怎么可能像在“象牙塔”里一样那么美好,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总是那么大,周围的同学不是读研就是出国或者去了大城市,好像只有我来到了最基层,再加上工作很难推动,当时心理落差非常大,准确地说,是很失落。

在基层不是你一腔热情就可以把事情做好的,村党总支书记、主任,甚至一个普通的村民小组长,他们面对群众都比你经验丰富,都比你有技巧,那种挫败感,对于只有23岁的我而言,是很难去想明白的。当时只觉得,只要用心去干就行,没想过要多向村上的老同志请教,多听他们的意见建议。当然,由于这种愣头青行为,我碰了很多次壁,吃了不少的亏。

后来,随着和村里的同事、村民越来越熟,工作慢慢好开展了,也会学着向他们请教,逐步克服了“水土不服”的情况,自己从和他们有距离的小汪变成了“中心村的小汪”“中心村的小汪同志”。记得当时父母在天星镇上开了一家小餐馆,有村民会特地到小餐馆对父母说:“你女儿都到过我家。”然后我父母会很担心地问他们:“她是不是给你们添麻烦了啊?”得到的回答都是:“哪里是添麻烦,她是给我们办实事、做好事的。”我想,父母之所以特意转达给我,肯定内心深处也是感到欣慰的吧。

因为是十几年前的事了,许多事情都不是记得很清楚,但还是有一些印象深刻的事情至今都无法忘怀。记得大水沟村民小组一个叫刘清勇的年轻人遭遇车祸,瘫痪两年后去世了,当时我为他家申请了低保和一些民政方面的救助。那个时候还没有开始精准扶贫,很多保障措施都没有健全,如果是现在,我肯定能给他们家争取到的补助会更多。还有一家,我生平第一次看见那么破烂的房子,在我当村官快要结束的那一年,帮助他家争取到了危房改造的名额,然后他家建起了新房。

三年的时间,让我从一个愣头青,变成了一个懂得如何同村民打交道的基层青年。这要感谢组织的培养和村里老同志们的帮助,我入党就是在中心村的黑泥孔党支部,入党介绍人是村上的两个老同志。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心村的人和事会被我慢慢淡忘,但是中心村的人和事对我的影响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改变。我想现在的中心村肯定已经不是13年前那样了,应该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也迎来了它的巨变吧。

我和我的青杠村

2013年10月,我考上了选调生,第一站也是到村上,我从村主任助理变成了村党支部常务副支书,这次我在的村仍然在大关县天星镇,它叫青杠村,它比中心村要富裕。青杠村与之前的中心村一河之隔,中间隔着一条洛泽河,当时的洛泽河污染很严重。后来,洛泽河也加入到了长江十年禁渔和一江清水出云南的大治理中来,现在好了很多。

青杠村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个有合作社的村,那个合作社在当时的规模还不算小,是一家养牛合作社。遗憾的是,合作社在我离开天星镇两年后倒闭了,原因是合作社负责人的资金链断了,当时的经营理念放在现在都还是值得肯定的。它是集种植和养殖为一体的经营模式,可惜合作社所在的位置是坡地,不是很保水,要不然还可以建上鱼塘,搞立体循环农业。

在青杠村的日子是最短暂的,才一年,但是这一年,我却收获了很多,第一是懂得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的重要性;第二是懂得了农村要发家致富,还是要发展产业,要留得住人。青杠村的村“两委”班子非常团结,党总支书记很有凝聚力和引领力,所以青杠村的班子战斗力很强。因此,他们村有了全镇第一个合作社,由于合作社的成立,实现了部分土地流转,养殖场周围的村民都在养殖场打工,种牛草、养牛,拓宽了他们的收入渠道。

现在想想,要是在青杠村多待两年,是不是能学到更多,然后和村“两委”一起想想办法,也许合作社就不会夭折了。也不知道后来青杠村的产业发展如何,我想应该是好的,应该是治理更科学、发展更科学、群众生活也更加富裕。

我和我的胜利村

胜利村就是我现在工作的村。一个位于金沙江畔的村,村委会在半山腰,坡底就是金沙江,村委会就是面向着金沙江建的,江的对面是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这个村相较于之前我工作的那两个村,基础条件要好很多,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都比那两个村的村民好,我想这里面有地域的原因,更多还是脱贫攻坚的功劳。2021年刚好是我们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一年,所以,刚经历了脱贫攻坚胜利的胜利村要比我的中心村和青杠村好很多。

胜利村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产业布局,有了自己的集体经济收入,脱贫户也参与年终分红,这是13年前的我和我的村无法想象的,这是一个村的进步,更是国家繁荣富强的象征。

来到胜利村,相较于刚到中心村或者是青杠村的我,心情是不一样的,从基层到机关再到基层,这是一个人成熟的转变。面对村子发展的困难、群众生活的困难,我处理起来更加游刃有余,也会全面冷静地去思考解决处理问题,更重要的是会主动找村上的同志沟通请教。当然,为群众、为村子解决的事情也更多。

快两年的时间,在工作队和派出单位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胜利村95%没有硬化的道路实现了硬化,唯一一段断头路也联通了,打造了村里第一条美丽乡村公路,为发展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驻村工作队带领着没有产业布局的片区,把产业发展起来了,不仅实现了片区产业零的突破,也实现了胜利村产业布局全覆盖。为村里的孩子们争取了图书、衣物、鞋子、书包等物资,还开设了公益书法班。为很多需要帮助的群众提供了及时的帮助,守住了防返贫致贫底线。似乎把之前在中心村和青杠村没有实现的事情,都在胜利村实现了,有时我想,会不会是因为胜利村的名字本身就比较好,所以好的东西都是等到胜利之时。

我和我在的村的故事还在继续着,我坚信,每一个村都会越来越好,每一个村的群众也会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变得越来越富裕,而我也将一如既往地和我的村一起迎接着新时代美丽乡村的美好蝶变。

通讯员:汪艳霞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乡村振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