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莲花山种竹记

 2023-04-21 11:03  来源:昭通新闻网

莲花山上苍翠的竹林,逐渐成为村民的“绿色银行”。

3月,莲花山的清晨,空气清冽甜美,阳光透过树林斜照进竹林,叶尖的露珠闪耀着光芒。天刚蒙蒙亮,蒲治江已进入林区,竹笋出林,每天进山打笋的人很多,为了维护收购秩序,他必须早早进山。

9年了,蒲治江的人生一直跟竹子“纠缠不清”。从第一次到彝良县牛街镇三合村,看到乡亲们变戏法似的从竹林里源源不断背着装满竹笋的蛇皮口袋出来,看到每人每天可以收获500公斤竹笋,他就觉得自己找到了一把打开财富大门的“钥匙”。

蒲治江是幸运的,竹子没有辜负他,通过竹子,他确实破译了财富的“密码”。蒲治江也是辛劳的,因为选择了与竹为伴,他的人生显得过于坎坷。

驾车行驶在绥江县中城镇绍廷村莲花山2.4万亩连片的竹基地,蒲治江对每一片竹林的栽种和管理如数家珍,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他的汗水。“辛劳与否不用多说,天天在这山岭打转,车都开废了5辆。”他说。

蒲治江是绥江县中城镇凤池村人,跟竹子结缘有点偶然。

18岁那年,蒲治江从成都科技学院数控专业毕业,本可以选择在外发展,但想着父亲的建筑工地需要人帮忙,而家里就他一个男孩,他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老家。

20年前,位于金沙江下游的向家坝水电站开工建设,绥江县成为云南唯一一个因电站建设需整体搬迁的县城。

2009年,蒲治江回到绥江的时候,绥江新县城的建设正好起步,到处是一派热闹的建设场景。父亲的公司承接了很多场平工程,一忙就是好几年。年轻的蒲治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经验,也经历了很多事情。

2012年6月,绥江6万移民搬入新县城。

2014年,绥江县城实现了由“建”到“管”的转变。

当绥江市民全部住进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小区,作为曾经的建设者,蒲治江一下子就空闲下来了。

攥着手里的“第一桶金”,蒲治江开始思考自己事业的下一步走向。

2014年,蒲治江踏上了考察调研的征程。一年中,他到过四川的很多地方,到了贵州桐梓等地,走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他考察过的项目,有白芨、重楼、天麻等中药材种植。

为什么只选择发展种植业?蒲治江有自己的思考,这些年在绥江这片土地上发展,他了解这片土地。金沙江畔的土地上生长的植被,为长江筑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历届党委政府谋划产业发展,都是以林业为依托,要在绥江这片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长效发展项目,必须立足“生态”两个字。

那是一个寻常的日子,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蒲治江来到了三合村。正是采笋的季节,蒲治江看见笋农涌入竹林,这里的笋长得很壮实,他们不需要多长时间就可采满一袋笋,每人每天要收获500余公斤竹笋。竹笋背出来后,在竹林边上剥壳,交到收购商的手上,就能换回好几张大红钞票,笋农的脸上挂满了丰收的喜悦。

丰收的场景深深吸引了蒲治江,他开始停留下来了解这项产业。三合村的竹林有国有天然林,也有公司或私人承包经营管理的。经过仔细打听,不管是自发到国有天然林采笋的笋农,还是承包经营的商户,都的的确确挣到了钱。

蒲治江茅塞顿开,自己一直以来找寻的,应该就是这样的一项产业。他想到了家乡绥江县,那里与四川省交界,竹类资源多样,深受长江流域农耕文化和竹文化的影响,竹加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比如运输工具,大部分都使用竹背篓;很多生产生活用具,比如箩筐、筛子等,都使用竹材进行加工。绥江素有种植竹的传统,竹制品和竹笋给大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蒲治江想到了家乡高二半山区的广袤土地,那里荒地极多,土地下户以来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如果要发展竹产业,跟农户谈租金和合作都比较容易。

说干就干,2015年,蒲治江开始跟绍廷村的村民谈合作,莲花山片区20、21、22村民小组的林地里零星生长着竹林,可以连片种植8000亩竹子。

群众工作不好做。多年来,他们也想发展产业,但他们的土地在高二半山区,那里除了杂木和竹子,啥也不生长,也能采一些竹笋,但越采越细,产量不行。

时任绍廷村红庙片区党支部书记的周世友和其他几位群众是第一批跟蒲治江到三合村考察竹产业的人。那里的群众采笋有讲究,今年采哪一片,明年采哪一片,是有人统筹的,还不能过度采摘,会留一部分在地里。周世友在那里看见一亩竹林里,笋农可采七八百公斤竹笋,他观察了半个小时,一个群众采了一袋子竹笋,就卖了几百元钱。周世友眼馋了:“这哪是我认得的那个土疙瘩,明明就是个金宝贝!”

考察回来以后,大家都很兴奋。“这个产业干得成!”他们向没去现场的群众介绍道。

竹子种植5年后开始有收益,8年后达到盛产期,每年每亩可收入上千元,而且竹子种下去可以采收60—80年,这就相当于每家每户在荒山上办了一张“绿色银行卡”。

蒲治江及时注册了绥江县莲花山方竹专业合作社,他向群众开出了由合作社出种苗、肥料、种植技术、管护人员,农户出土地的合作条件,群众非常满意这种合作模式。

周世友当年就发展方竹60亩,3个村民小组的村民踊跃参与。

为进一步节约成本,蒲治江从2015年开始育苗。他向盐津的供应商以每公斤400多元的价格购买了700多公斤种苗,承包了30亩苗圃试种。因为缺乏经验、土壤杀菌不到位、覆土不达标,本应产出100多万株竹苗的土地,只育出了十分之一的竹苗,五六十万元的投入几乎打了水漂。

面对挫折,蒲治江没有灰心。虽然育苗失败了,远不能满足绍廷村3个村民小组8000亩林地的需要,但想着大家信任的目光,他咬咬牙继续投入,又购买了七八万株竹苗,加上自己育种基地零星生长的竹苗,当年种植了2000亩方竹。

带领群众到三合村考察的过程中,蒲治江认识了更多种植方竹的朋友,为了更深入了解竹产业,学到更多致富经,2016年,他跟两个盐津的朋友在盐津县柿子镇一把伞片区,以每亩120元的价格,向农户承包了8000多亩竹林进行管护。利用当地土专家们“修三四年老竹子、留两三年新竹子”的管护经验,蒲治江和合作伙伴投入大量人工对竹林进行管护。到了采笋的季节,按路程远近,以每公斤1.6元至3元不等的价格,请人采收。除去各项成本,每亩能实现几百元不等的收益。

投资竹林管护的经历让蒲治江品尝到了挣钱的喜悦,且让他积累了管护方竹的丰富经验。

2017年,蒲治江又跟彝良朋友合作,到彝良县流转了1万亩竹林进行管护。可这次就没那么幸运了,因为测量不精准,大大增加了成本。

竹子不是每年开花,但是遇上开花的年份,就能进行采种育苗。幸运的是,蒲治江承包的两片林地,2017年和2018年竹子相继开花,采摘了3吨多竹种,从而降低了他的损失。

蒲治江在盐津、彝良投资的成功,大大增加了他在绥江莲花山片区种植方竹的信心。2016年,他一次性栽下了3000公斤种苗。2017年,他又在绍廷村4个村民小组流转土地,种植方竹近5000亩。因为农户不珍惜种苗,没有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种植,管护也不到位,竹苗损失过半。

2017年,绥江县开始大面积种植方竹,流转林地的群众享受到了退耕还林政策,合作社也得到了一些补助资金。

此后,蒲治江加快了在莲花山片区的投入步伐。他一边育苗、一边新植补植,2018年种植方竹6000亩。

2019年,在绥江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莲花山片区修通了长14.5公里的产业硬化路,给蒲治江带来了更大的机遇,他大力扩大种植面积,当年就种植方竹1万多亩。

2019年,对于蒲治江来说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当地党委、政府除了帮助解决方竹种植的交通问题,还健全了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竹子种植是一项长远产业,只要管护得好,种下去就可以惠及子孙后代。所以,发展竹产业,利益机制的确定非常重要。

按照合作社栽种、管护、投入人工及肥料,收成村集体占5%、农户占50%、合作社占45%的利益分成模式,三方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提高。

2020年,莲花山片区实现了应植尽植,方竹总面积达到了2.4万亩。

至此,蒲治江脑中规划的产业蓝图基本绘就。开车巡视这漫山遍野的竹林,他感觉自己建设的“绿色银行”正源源不断地生出“绿色钞票”。

贾成章是莲花山片区的一位竹农,他也是第一批跟着蒲治江种植方竹的人,他把自家的20多亩荒山全部种上了竹子。去年,他的竹林开始出笋,虽然只采了几百公斤笋,卖了2000多元钱,却给了贾成章无限的信心和底气。

蒲治江表示,2022年初采笋后,全部收益都给了农户,以此感谢农户几年来的辛苦付出。

除了跟着蒲治江种植竹子,贾成章还作为片区管理人员,负责一个片区的技术指导。根据用工需求,他组织零散劳动力对竹林进行施肥、修竹等管护操作。据贾成章介绍,村里闲着的老人,有务工意愿的,基本能在合作社实现务工,每年获取近万元的收入;他长期在基地务工,每年可以领取几万元的劳务收入。“目前合作社每年支付给群众的工资高达100多万元,这对于群众来说已经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了,大家的荷包渐渐鼓起来了!”贾成章说。

顺着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修建的产业道路下山,进山采笋的群众陆续从竹林出来了。他们有的骑着摩托车进山,有的开着微型车进山,并把车停放在相对开阔的空地里,这里既作为剥笋的场地,又作为交易的场地。村民杨林和妻子当天采了150余公斤竹笋,他们把微型车尾箱盖打开,坐在车上剥笋。“村里有竹产业作支撑太好了,不然这路怎么可能修进山里来!除了主干道,现在正在修建10多公里长的采笋道,我们来采笋太方便了!今年竹笋能收几十吨,我们决定不再外出打工了,就在家门口帮合作社采笋子,在家陪陪老人和孩子!”

绍廷村有16个村民小组发展竹产业,其中一般农户695户2536人,脱贫户240户956人,乡村振兴有了有力支撑。绍廷村党总支书记田发江说,村集体经济分红以后,也有了更多的钱来做公益事业。

如今,蒲治江在盐津、彝良承包经营管理的竹林合同已到期,当地竹农不愿意再跟他签订合同。有了现成的技术和长势良好的竹子,他们已经能够自行经营管理,不用依赖蒲治江了。

蒲治江便把全部的精力投放到绥江莲花山2.4万亩的竹基地,有了长效管用的利益联结机制,他安心投入,安心管护,静待竹笋出林。

善于琢磨的蒲治江并没有停止思考。他说,政府正在积极招商,大力发展竹笋深加工产业,他准备加大投入力度,实现清水笋、盐水笋的生产和包装,让笋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昭通日报记者:刘静涛/文 谭泽涛/图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产业兴市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