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刘自鸣:云南省博物馆永久展厅画家

 2023-04-21 11:01  来源:昭通新闻网

刘自鸣(1927年—2014年),盐津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1岁时患脑膜炎致双耳失聪,1946年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1949年赴法国巴黎大茅舍画院学习,1952年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1956年回国在北京文联美术室工作,1961年调到了云南美协分会,后任云南省文化局美工室一级美术师,刘自鸣生前将全部绘画作品捐赠给云南省博物馆,现云南省博物馆设有刘自鸣作品展厅。

刘自鸣画作

画画不用耳朵用眼睛和心灵

2006年,在刘自鸣《八十回望》画展上,有记者问她:“你少年失去听力,是你人生最大的不幸和痛苦吗?”

她坚定地摇了摇头,然后在一张白纸写下自己的回答:“画画不用耳朵,而是用眼睛和心灵。”

刘自鸣在11岁时患上脑膜炎,脑膜炎痊愈后却留下了后遗症,让她完全失去了听力,并影响到了她说话的能力。母亲刘淑清为了治好刘自鸣的这一后遗症,到处访名医,每一次都怀抱能治疗好的希望,但是看了很多医生,最后都是失望。好动的她不得不失学在家。她的母亲刘淑清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无声世界的空虚孤独让她异常烦躁。

这时,吴锦天走进了她家中。时在西南联大读书的吴锦天,在日本飞机轰炸昆明中,他的同学于振卓的腿被炸坏了,吴锦天把他送进医院,对于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的穷学生吴锦天,于振卓的医疗费用成了大问题。吴锦天到刘淑清上班的南屏大戏院,向刘淑清说明了同学的处境,刘淑清当即资助了于振卓的医疗费用。之后,刘淑清继续捐助吴锦天读书,安排他到南屏大戏院勤工俭学。1938年,吴锦天听闻刘自鸣生病在家非常烦闷,就主动提出照顾生病的刘自鸣,吴锦天开始时就像大哥哥带小妹妹一样,和她玩一些不用听声音的童年游戏,用写写画画的办法,帮助刘自鸣学习汉语,在汉语之外,又引入了英文和简笔画,通过纸和笔,吴锦天和刘自鸣沟通变得流畅,刘自鸣在和他的愉快交流中,情绪稳定了下来,开始安静地学习。

吴锦天渐渐地发现刘自鸣非常喜欢画画,刘自鸣画的画很快超越了吴锦天,当他告诉刘淑清这一发现后,刘淑清专门请了云南知名画家刘文清先生来家中教刘自鸣学画,从此,刘自鸣从绘画中找到了生命的乐趣,母亲请了工笔花鸟画大家肖士英教她花鸟画,请了西南联大的语言学家王力来教刘自鸣通过看人的口形来了解一般的谈话,请了在东方大学留法的一教师教她法文。

刘淑清看着女儿在吴锦天的关心和帮助下变了个人似的,勤奋地学习外语和绘画。刘淑清郑重地对吴锦天说:“二妹只听你的。我想把她这一辈子都交给你了。只有你,我们才放心。”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吴锦天回答刘淑清:“我同意,但不是现在就结婚,她必须继续她的学习,直到学有所成。”1946年秋天,刘自鸣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学画三年,向徐悲鸿、艾中信、董希文等美术界的大家学习。

1949年,刘自鸣赴法国巴黎大茅舍画院学习,开始在伊夫·布拉叶的画室学习人体素描。1952年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进入了纳波尼的画室和夏白兰·米地画室画画,在此期间,刘自鸣结交了潘玉良、熊秉明、吴冠中、赵无极等艺术大师。

刘自鸣基本不说话,她沉默地刻苦画画,拿着法文教材安静地查阅字典,同学们后来才知道这位中国女生双耳失聪,她随身带着和大家笔谈的小本本,要和同学老师交流,就掏出小本本写下来,因为她的刻苦学习,她很快就能用书面法语和生活中需要交流的法国人交谈。在课堂上,老师们更是精心用画笔直接在刘自鸣的画上指导她的画作,她认真地琢磨老师示范的画作,她漫游了整个欧洲,参观了欧洲众多的博物馆和画室,得以接触到古今众多的优秀艺术作品,眼界大开。

刘自鸣在学习绘画中,心静若水,完全按照内心的审美召唤来吸收艺术养分。她用西方绘画技法画的人物、街景、静物,都有一种唐诗宋词的韵味。她的画作《冬天的早晨》等先后在巴黎画家沙龙和巴黎秋季沙龙展出。1956年春天,她在巴黎美术路美术画廊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受到各界赞誉。1956年,刘自鸣毅然放弃在法国优裕的生活,毅然放弃了在绘画上已经步入了国际画坛平台的优势,回到北京市文联美术工作室工作,之后她和吴锦天在北京画院一个会议室举行了婚礼。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描红”

刘自鸣不认为失去听力是她人生最大的不幸和痛苦,那么她认为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呢?

她认为:“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让我去针织厂描红——这是一种讽刺。”

1961年,刘自鸣调到了云南美协分会,母亲和丈夫上班前,会买来她喜欢画的玉兰、玫瑰、马蹄莲、茶花、各种水果等,让她去组合静物,她就在家中宽大明亮的画室里画画。

母亲刘淑清出差,也会尽可能地把她带上,让她进行实地写生,云南美丽的风景、少数民族人物、多姿多彩的植物都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她创作出了大量的表现云南风物、人物和民俗的美术作品。

1966年,刘淑清因中风去世。刘自鸣搬到云南美协一间没有窗子的潮湿阴暗堆放杂物的黑屋。后被安排到云南针织厂车间工作,作为一名留法画家,她却在这暗淡的小屋中,戴着眼镜、吃力地、一丝不苟地画那与她气质风格不同的针织品工细图案。认真的她,此间的苦楚,是可想而知的。

能自鸣者不寂寞

当记者问刘自鸣:没有声音的人生寂寞吗?

刘自鸣认为:“我不寂寞,我可以和妈妈大声说话,我可以和自己说话。我可以和我的画儿说话……寂寞是很好的。”

1976年,她调回云南省文化局美工室,吴锦天也调回原单位,他们依然住在省文联那间黑屋子中,刘自鸣终于可以不用“描红”,而是画自己想画的画了,在那间阴暗潮湿的卧室兼画室里,刘自鸣静静地作画。

2006年10月,云南省美术馆为80岁的刘自鸣举办了《八十回望——刘自鸣画展》,展出了她的122件油画、45件水墨画,这是刘自鸣一生的作品首次集中向公众展示。

在这次展出中,有记者用纸条问刘自鸣:“你是不是觉得当初你应该留在巴黎,或者至少应该留在北京。如果你留在巴黎或者北京,你的名气会不会更大?”

刘自鸣摇摇头,她在纸上写道:“我最好的画是在云南画的,我的画属于云南。”

这次展览,刘自鸣高雅的画作引起了社会轰动,赢得了国内外画评家广泛的好评,刘自鸣作品的巨大价值被收藏家广泛认可,多家海外和国内民间收藏机构欲以高价收藏她的作品,但刘自鸣认为她的作品分散到不同的收藏家手里,不是她作品的最好归宿,她总是对收藏家强调自己不卖画。

时任云南省美术馆的负责人和刘自鸣口头约定:美术馆以500万元的总价,收藏她这167幅作品,分期支付,刘自鸣决定用这笔钱成立“刘淑清奖学金”,用来专门资助云南籍优秀绘画人才。美术馆在支付了她60万元之后,便没有再支付她收藏费,耳聋弱视的82岁高龄的刘自鸣对“刘淑清奖学金”不能按时设立,非常着急,但美术馆经费紧张,一直未能争取到财政拨款。无奈之下,刘自鸣决定退还美术馆给她的60万元收藏费及利息,然后收回她的全部作品。

刘自鸣的作品成为收藏界都想收藏的对象,但她依然坚持不卖画,她认为她的画要留在云南。2012年,她终于如愿将现存的全部作品捐赠给了云南省博物馆,2014年1月18日凌晨,刘自鸣在昆明逝世,享年87岁。云南省博物馆自从2016年1月21日开馆以来,专门为刘自鸣辟出常设展厅,轮流永久陈列展出她的作品。

作者:夏吟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人文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