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03-09 22:23通讯员 罗洪
在绥江县回望村,6000亩方竹即将成为当地以工促农、生态建设的重要载体,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谋发展的产业纽带。
阳春三月,30多名村民趁着利好天气,在回望村的荒山上忙着种方竹,五年后,这片原本杂草丛生的荒山将变成当地农民采摘竹笋的“绿色银行”。
3月8日,刚下过一场春雨,回望村25组的荒山上浓雾笼罩,土壤比较潮湿,正是种植方竹苗的大好时机。30多名村民手持锄头,将成捆的竹苗种到地里。村民们说,地是自家的地,但他们今天的身份却是种竹的工人,在自家地里干活,每天还能获得60元的务工收入。25组村民蒲明兴说:“隔家近,多点少点也找得到钱,很满意他们来承包这个荒山,否则丢着荒,一样也没有。”
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热潮的兴起,村里大多年轻人都离家去了沿海城市,只留下了老人和孩子,动辄几十亩的山林无力照料,已经荒芜了十多年。去年,长期在昆从事装修工程的青年罗尚永返回了村里,以土地流转的方式承包下了横跨回望村24、25、26、27、34组五个组的6000亩荒山,大力发展方竹种植产业。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搞成流转以后对农民有利,对政府对国家都有利,对生态也有利,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是相当高兴,相当满意。”回望村25组组长杨昌荣说,仅25组一个组,便将约1200亩山地承包给了罗尚永,村民们需要的,就是一个集中开发的大户来充当火车头。
年过七旬的杨通林老伯这段时间一直在山上种竹,他高兴地说,以前,这些山林没有一分钱的收入,土地流转后,当地村民便有了“地主”和“工人”的双重身份。他家的90多亩荒山全部承包给了罗尚永,同样是在自家地里干活,现在他不仅每年可以收到承包费近5000元,还能收入务工费3000多元。
“送来了大米,送来了生猪。我们有了钱,也可以不种地,老林变成了大米,我们有了钱,也可以不喂猪,到市场上买肉,同样是肥猪。” 回望村25组村民杨通林说,对于他们这样的老年人,尤其欢迎罗尚永的投资和创业。
罗尚永给笔者算了一笔用工账,一亩地大约需要2至3个工才种得下来, 6000亩一年就要用12000至15000个工。这些用工都靠当地群众支持,按每个工60元计算,当地村民每年可以获得务工收入近90万元。
今年41岁的罗尚永是土生土长的回望村人。已经在昆明从事室内外装修工程多年,这些年绥江县提出建设“竹海新城、山水绥江”的战略构想,罗尚永有了返乡创业的打算。经过反复的考察,他最终把目光锁定在自家屋后的山上。
“因为这个山全部是采伐林,空着接近十年左右了,几乎都是荒地,我想着把这个荒地发展起来,成为一个绿色的产业,带动这些当地农民有点儿收入,大家共同致富。”
回望村林地资源丰富,地势平缓,土壤肥厚,适宜大量种植方竹。去年,罗尚永以每年每亩50元的价格承包下了乡邻们的6000亩荒山,承包期为50年,开始大量种植方竹,这是一种笋材两用的优质竹品种,具有竹笋品质好、产量大的特点,同时耐寒、耐病力较强,管护相对简单。罗尚永介绍说,目前方竹鲜笋收购价为4元每市斤,五年后,这6000亩荒山将变成6000亩竹林,竹笋年产量将达1500吨,年产值将达到6000万元。
笔者还了解到,经过近十天的栽种,首批1500亩竹苗已经完成了一大半,罗尚永说,剩下的4500亩将在秋季以后实施。谈到长远的规划,罗尚永满怀信心地表示,达到一定规模后,将组建方竹产业合作社,后期视成效还会组建公司,按公司化运作,进行产品深加工和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