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名师点拨助高考 |破解高考历史选择题常见思维“陷阱”

 2023-04-13 10:52  来源:昭通新闻网

高考历史选择题素以“烧脑”著称,选项迷惑性较强,考生往往会按照命题者设计的“错误思路”,落入试题的“陷阱”中,造成失分。因此正确识别“陷阱”成为高三复习备考的关键节点。本文试结合高考试卷中的部分选择题,介绍3种常见的思维“陷阱”和解题方法,以期广大考生能从中受到启发。

“陷阱”一:概念不清

高考历史试题对历史概念的考查并不是直接考查概念定义,而是通过创设新情境,进行间接考查。解决此类题型的办法主要分两步走:第一步,理解概念,这是做题关键。通过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进行准确把握,在做题时可用直选法、排除法、比较法等多种方式进行甄别判断。第二步,巧析备选项。对于备选项要特别注意其用词是否准确,防止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另外,也可采用理论分析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迅速判断,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

【例1】(2022全国甲卷第30题)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民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

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

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

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

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

研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对高考历史选择题的概念辨析,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权充分调动社会各阶级反帝反封建的热情,体现出新民主主义的特征。新民主主义的内涵与外延主要包括:目标—反封建反侵略;领导力量—无产阶级;内容—政治上,多种政治力量并存;内容—经济上,多种经济形态并存。

“陷阱”二:时空错位

时空观念是高中历史学习中的核心能力、关键素养。命题者故意设置与题干不相符的时间和地点,对解题会产生错误判断。高考选择题题干材料往往呈现的是一个“陌生时间+陌生事件”的组合新情境结构,那么,如何巧用时空观念提高应考能力呢?第一步,优先关注历史年代。因为命题者会故意把还没有发生的事件提前或把已经发生的事件往后移,再或者把已经发生的事件往后移和前移并存,此时,考生就需要找到显性时间和隐性时间,利用时间确定答案、排除选项。第二步,关注历史“时空”的变化。根据题目提供的空间信息去确定历史年代和历史事件。第三步,关注细节,特别是时空错位。注意题目中出现的“开始、开启、产生、兴起、萌发、形成、建立、确立、成熟、结束、完成、实现”等词语,它们往往隐含时间概念。如出现“重心”“中心”“起源”“滥觞”等词语,它们就隐含空间概念。一旦出现上述词语,就要问这个时间和空间符合吗?对不对?所以,针对重大事件的时间和发生的地点区域等,考生一定要熟知。

【例2】(2022年全国乙卷第33题)16世纪中叶,法国人帕斯基耶写作《法国研究》时说,“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有学者因此认为,16世纪是“法国意识”萌发的世纪。据此可知,“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

A.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B.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

C.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D.“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

研析:首先把题目化繁为简:16世纪(宗教改革),法国人用拉丁语(强调俗语)捍卫法国文化,并体现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法国意识萌发。题干中的“16世纪中叶,法国人”,定时空:16世纪中叶,主体:法国文化。B.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不符合史实;C.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是在工业革命之后;D.“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涉及到的是17—18世纪启蒙思想,最终得出A选项正确。

“陷阱”三:因果倒置

命题者在因果关系的选择题中,将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线,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准确和透彻理解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固有的因果联系。考生首先就要明白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的特点是以原因、背景、条件和目的结果类型为主。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因素”“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二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导致”“有利于”“推动了”“阻碍了”等。此类型题目的解答可以从4个方面入手求解,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区别客观原因及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四是分清是以因求果型还是以果求因型选择题。

【例3】(2017·全国Ⅱ卷)图(图略)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研析:材料强调“陶”“曹鲁之间”的区位优势,结合地图及所学可知,陶、曹、鲁地处平原,水陆交通相对较为发达,答案为A项;材料不涉及“争霸战争”,排除B;材料所示地区虽然交通便利,但材料不涉及地方经济状况,排除C;D项应该是商业繁荣推动城市规模扩大,它的说法因果逻辑倒置,排除。

总之,选择题常见思维陷阱还有很多,比如:无视题干和选项的褒贬色彩,选项中“整体”“比例”“主要”的范围侧重判断“陷阱”等,在此不再逐一赘述。做题技巧不能取代能力训练,希望考生日常多训练、多思考、多总结才是正道,扎实掌握基本史实知识才是王道。

教师简介:王安越,大关县第一中学历史高级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历史学学士、管理学学士,高中历史学科带头人、高中历史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十佳教师”。曾获云南省教育厅课赛二等奖、昭通市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一师一优课”竞赛一等奖,主持立项昭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1项。

作者:王安越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高考 文学教育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