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民族大团结 幸福新社区——记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彝良县发界街道团结社区

 2023-04-05 11:13  来源:昭通新闻网

广场上,苗族同胞欢快地跳着民族舞,各族群众驻足围观学习;社区老年活动室里,有一群老年人齐声高唱《歌唱祖国》,还有的人在练习着书法写下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心里话;“村史馆”中,主题为“将军故里、同心筑梦”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馆”向人们讲述着“一起走过的历史长河”“一起历经的苦难峥嵘”“一起创造的美好生活”“一起书写的绚丽文化”四大故事……

民族团结花常开,和谐社区幸福家。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以来,彝良县发界街道团结社区牢固树立“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立足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实际和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环境,以党建为引领,探索“以心为链,以心为桥”,提供五“心”级优质服务,助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打造“以人聚城、以城会产、以产兴城”的幸福新社区。2022年底,团结社区荣获“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称号。

组织贴心 共建幸福家园

团结社区党委突出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城市基层党建+社区民族团结”新思路,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和“规范化、特色化”原则,整合社区公共服务资源和各种服务功能,延伸服务触角、拓展办事内容,合理设置建设便民大厅、党员活动室、妇女儿童之家、周末大课堂、七点半课堂、老年大学、志愿服务工作站、职工之家、爱心超市、警务室、矛盾纠纷调解室等社区业务功能用房,打造有温度、有爱心、有色彩、有特点的现代化党群服务中心,确保办公有阵地、服务有窗口、活动有场所、办事有专人,有效打通联系服务各族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促进社区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交流、发展平台,让社区真正成为居民幸福新家园。

培育润心 共建文明家园

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团结社区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论述纳入社区教育培训的重要学习内容,牢牢抓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契机,依托“村史馆”等资源优势,把村史发展成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课堂,大力传承、弘扬民族团结精神,不断提高社区干部、党员做好民族工作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利用“线上宣传媒体+线下教育平台”讲解党的民族政策、团结故事,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把社区稳定、生活幸福归因于党的坚强领导,自觉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坚持把保护、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增进文化软实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结合端午节、火把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举办各种文体活动,通过唱民族团结之歌、绘民族团结之花、跳民族团结之舞,倡导各族群众在节庆上互庆、风俗上互适、婚姻上互通、生产上互助,培养各族群众血脉相通、同心共济的民族情感,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共建社区团结进步文明家园。

发展齐心 共建致富家园

“感觉挺不错,大家相互帮助,一起出门、一起进厂,彼此多个照应,外出务工以后,自己每月的收入能达到6000元以上,比在家乡务农的收入提高了不少。”今年1月27日,在团结社区广场上,683名外出务工群众乘坐彝良至浙江嘉兴的首趟务工专车,踏上返岗务工之旅,一居民激动地说。

而位于团结社区的巴食川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彝良工厂自2020年1月成立以来,为发界安置区无法外出务工的各族群众和周边留守妇女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实现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助力各族群众就业增收。

团结社区聚焦社区各族同胞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把就业增收作为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第一民生大事,搭建“党建+人社+企业”的劳务输出平台,大力开展“彝花绣”、电工证、焊工证、挖掘机、月嫂等技能培训,源源不断地为浙江、广东等地企业输送技能人才,实现社区各族劳动力转移就业5240人次;紧紧抓住发展“集体经济”这个核心,做强做优“春曦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壮大社区集体经济,优化社区产业建设。该公司主要从事家政服务、文艺服务、施工劳务、红白理事等业务,为各族群众提供就业岗位458个,2022年实现集体收益30多万元;通过盘活利用社区各类商铺资源,为各族群众提供就业创业岗位 108个;统筹整合物业管理、片区长、楼栋长、保洁员、就业信息员等公益性岗位,为各族群众提供就业岗位394个。社区以每个人的安居乐业生动诠释了团结社区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真谛!

服务用心 共建温馨家园

“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我要把那新房子,刷得很漂亮……”团结社区禾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老师邓祥春正在给孩子们上课。邓祥春是2019年底搬到社区的。如今社区的孩子根据各自的喜好,加入篮球、美食、舞蹈、音乐等各类兴趣小组,五、六年级或者初中的小朋友还能上自我管理、自我认识、职业规划等课程。邓祥春成为孩子们的代理妈妈,而社区也成了孩子们心目中名副其实的家。

认真落实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政策措施,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点,为各民族流动人口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依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社区”活动,将政策宣传、就业培训、特困人员生活保障、残障人士救助等纳入社区服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创群众满意窗口,树优质服务品牌”的具体实践中,围绕各族群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和急难愁盼事宜提供“全天候一条龙”服务,真正做到了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成果转化为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浓厚感情,转化为各族群众团结互助、同心同德、携手共进的创建合力。

治理用心 共建和谐家园

凝聚群众奋进动力,共建团结和谐家园。发界街道以村(居)民小组为单元,每个小组评比1—3户“好百姓”“五好家庭”“勤劳致富户”“重视教育户”“卫生示范户”等,全方位立榜样、树典型,让群众学有模范、做有榜样;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努力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卫生条件,营造美丽发界新气象。

为构建社区精细化治理体系,团结社区以户为单位巩固网格化包保管理机制,加强警民联系,构建警民连心互动平台,以“视频巡查+人员巡查+居民诉求”三位一体机制发现问题、隐患,进一步化解邻里矛盾纠纷,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22年调处矛盾纠纷30多起,促进各民族邻里和睦相处。

团结社区依托发界街道党工委构建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片区党支部—楼栋长—楼层长”五级联动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积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网格+社区民族团结”新模式,从254名五级联动网格员中抽调54名民族网格员组建民族服务专班,对应开展相关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通过打造“民族团结楼栋”2 栋、“民族团结好家风” 18户,以点带面引领各族同胞携手打造和谐新家园。

让异乡成家乡,让陋室变楼堂,让贫困成历史,让生活奔小康。团结社区党委切实践行初心使命,传承将军精神,把各族易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通过以党建为引领,实现组织贴心、培育润心、发展齐心、服务贴心、治理用心“五心”同频共振,同心向党,嵌入发展,构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演绎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团结故事!

昭通日报记者 陈忠华 文/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童博谣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童博谣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