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3-04-02 13:41农耕文明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是人类古老的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农耕文明蕴含的智慧和理念如何传承?谁去传承?怎么传承?
最近,笔者在乡村调研采访中了解到镇雄县中屯镇齐心村周昌发兄弟三人将600平方米老宅翻新,划分为“明华书屋”“农耕记忆”“乡间共话”三个部分。
明华书屋正堂以民间教育为主题,将村民常听到的子女教育、家风传承、邻里相处的一些民间俗语共100余条,通过木质雕刻和竹简悬挂的方式展示出来。这些民间俗语,让人忍不住回忆起乡村生活,亲情和乡愁同时涌来。农耕记忆馆陈列的100余件乡村生产生活旧物件,犁、锄头、镰刀、箩筐、石碾、扁担等,在陈述一个村庄的悠远历程和农事场景。乡间共话馆由老宅厢房改建,村民们在这里商议村里的大小事,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
“明华山房”开放以来,受到各界特别是媒体关注。2月27日,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刊发《翻修老宅却不住,兄弟三人以这样的方式回馈家乡》后,48小时浏览量达8万,“明华山房”以他特有的方式碰触到一个时代话题——用什么样的方式传承农耕文明?
从农耕文明的内涵来看,劳动是人类维持生存和发展的手段与基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了人类文明。农事劳作是人类最古老的劳动方式,催生出二十四节气和农事谚语,在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时代,被广泛用于指导农业耕种采收。而对于大多数村庄而言,空心化现象导致“民以食为天”的观念逐渐淡薄。
当我们正视这个问题,往往会看到,作为传承农耕文明的农民正大规模涌向城市。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受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影响,失去农耕文明的认同。谁来传承农耕文明,是当下应该面对的问题。
“明华山房”的出现,解读了农耕文明的内涵。同时,周昌发兄弟三人用自己对乡村的情感认知,在广袤的乡村土地上建立一个模式,换一种方式回乡,为乡村振兴找到文化振兴的切入口。
在边远的齐心村,“明华山房”作为展示农耕文明的窗口,从一个曾经普通的民宅里,能看到顺天应时的农事耕作,看到耕读传家及邻里和睦,让人真正理解生产生活孕育出的智慧和理念,应天时、守地利、促和谐,这就是农耕文明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