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阅读昭通·人文 | 游孟庄:云南第一位公办女教师

 2023-03-31 11:30  来源:昭通新闻网

游孟庄(1872年—1957年),字卧云,大关人,原清大关守备游清臣之女,曾任大关小学教员,任大关崇实女子小学校长三十多年,诗文俱佳,为民国《大关县志》主要撰稿人。

云南第一位公办女教师

游孟庄的父亲游清臣,字辅廷,曾经在1877年任大关守备,后任过大理参将。游清臣在任大理参将期间,仍然将妻小留在大关居住,其后因他在大理参将任上时得罪了当权人士,被贬回到大关重新任大关守备。1905年,巧家匪患严重,游清臣奉命前往剿匪,在巧家战场上染上瘴疠,不幸病故。

游清臣病故后,灵柩被手下义士送回大关,游孟庄的母亲将游清臣安葬之后,家中欠债极多,债主登门讨要,气势汹汹,因此游清臣的妻子变卖田产房产后,勉强得以应付债主,后又多方向亲戚周转,才把债务还清。

游孟庄从小喜爱读书,聪敏伶俐,很得游清臣的喜爱,为她和姊妹请了老师授课。游孟庄16岁时就精通“五经”,当时,大关建了第一所官办小学,但是师资缺乏,官方有意聘请游孟庄在这所小学教书,游孟庄于是成为了昭通历史上第一位女教师。

游孟庄为家中长女,当她正值青春年华时,父亲在外做官,她的兄弟游炳文结婚不久后病故,留下了妻子游江氏和未满周岁的女儿游绍斌。母亲米太夫人又多病,家中需要人照料,再加之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身为女子而读书教书,在世俗人眼中已是奇怪人了,而游孟庄非常喜爱读书和教书,视读书为人生的最大乐趣。为了表示对世俗的反对,也为了避免出嫁后,夫家为难她读书或者强行阻止她继续读书和教书,她就决心不出嫁,一边读书教书,一边在家孝敬老人、抚养侄女。

父亲去世后,游孟庄家中上有老母,下有襁褓中的侄女和守寡的弟媳,她们失去田产,没有任何收入。游孟庄就靠教书所得,担负起了一家的生活,她孝敬母亲,和弟媳共同抚养侄女。

后来,她打听到她的弟弟游炳文生前和一个侍女生了一个儿子,她坚持要去把弟弟的儿子要回来,因为上门索要不成,游孟庄告了官,经过官府判定,她取得了侄儿的抚养权,这样家中的负担更重了。游孟庄立下了不嫁人的志愿,专心和弟媳一道抚养、教育两个孩子,孝敬母亲,因此,游江氏和游孟庄都成为了当时大关有名的具有传奇色彩的贞孝女。

崇实女子小学校长

民国期间游孟庄兴办女校,执教30余载,辛勤耕耘,呕心沥血。清末、民国年间和解放初期,大关县城母女孙三代人受教于游孟庄的比比皆是,因此大关人称呼她为“太老师”,以示崇敬景仰之意。

清朝末年,游孟庄抵制封建传统观念,宣传男女平等进步思想。民国初年,游孟庄与地方有识之士力倡女子教育,她创办了大关县女子初级小学,并出任校长,延聘地方德才兼备之人任课,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准则。办学之初,游孟庄与教员逐户劝导,动员家长送女儿入学。县城人家多送女入学,打破了旧社会限制妇女接受教育的桎梏。

她除主持学校政务外,还教授文史课。执教中,既传人以知,又育人以德、授人以方,女校增设高级班,遂成两级学校规模。游孟庄为学校定名为大关县崇实女子小学。

抗战期间,女校教学生唱抗日救亡歌曲,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行抗日宣传、表演歌舞、张贴标语。她因严谨治教、努力治教,多次受到云南省教育厅、大关县政府褒奖。

游孟庄是大关的第一位公办教师,也是昭通第一位女教师,同时,通过查阅资料,也确认了她是云南第一位公办女教师。

她在大关崇实女子小学任校长,30多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教学,所教授的女学生有许多人升到昭通女子中学继续读书,有一部分人后来毕业于昆明女子中学或云南省立师范学校。

游孟庄的女学生中有两位出省、出国读书,其中一位女学生就是其侄女游绍斌,另外一位女学生是其妹妹的女儿龙恒芳。龙恒芳在她的教育下,高小毕业后,考入省城东陆大学,龙恒芳在东陆大学读书期间,未婚夫张铭绶考取公费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来函请求龙恒芳到日本和他完婚。经过双方家长同意后,龙恒芳利用假期到了日本,婚后,她也考取了日本东京医科大学,和张铭绶一起在日本留学。

但是,让人遗憾的是龙恒芳没完成学业,就遇上了“九一八”事变,她和丈夫不得不回国。回国一年后,龙恒芳生育一女,张铭绶舍不得学业,又独自返回日本,三年后,张铭绶在日本病故。龙恒芳曾在原国民党政府审计部任职,后来事迹不详。

龙恒芳和游绍斌能够在那个时代出省出国读书,成为自立有成的知识女性,可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女性了。她们能够突破重重困难读书上进,和游孟庄的直接教育和精神影响是分不开的。用游孟庄自己的话说:那时的女子,能够重视读书,居穷而不废吟咏,可以称为贤明。

《大关县志》编撰者

作为昭通的第一代知识女性,游孟庄除了坚守在家乡教书育人外,还非常热心为地方文化作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1920年,大关绅士开始倡议修编《大关县志》时,游孟庄就积极参与,游孟庄被聘为《大关县志》重要编撰者和采访者之一,大关出门是山,行走困难,当时已经近50岁的游孟庄依然积极下乡查访,想方设法四处收集相关资料,因此被称为“游女史”。她是县志人物部分的执笔人,用她的话说:大关修志,前后业经三次,未抵于成,文献多失。征考不易。所出文人名士,遗墨著述,百计求之不得。

我们现在是难以想象当年大关修志的困难重重,许多参与的人中途都离开了,游孟庄始终坚守着,当《大关县志》16卷、20余万言稿件初定时,游孟庄已经是76岁的老人了,她渴望在有生之年看到《大关县志》的刊行。

1936年3月,张维翰回到故乡大关扫墓,并居住10天,游孟庄等修志者,向张维翰汇报大关县志的编修情况,预计1937年完成全书,期待得到张维翰的支持,张维翰答应审定并资助刊行。

但因为多方原因,大关县志没有能够按期完成。

1949年春天,游孟庄辗转将《大关县志》全稿送到在昆明任职的张维翰手里,希望张维翰及时组织审定并尽快刊行。

同时,游孟庄还给张维翰的夫人仲孝余去了书信,说明了《大关县志》的重要性,并请仲孝余女士帮助敦促张维翰审定刊行。

游孟庄望眼欲穿地等着张维翰将《大关县志》刊行,但张维翰此时被政务搞得焦头烂额,甚至无暇翻看细读。

1949年8月,张维翰离开昆明,仓促赴广州,1949年12月4日,妻女乘航班到香港,再转赴台北,此后,两岸信息不通,游孟庄等人认为《大关县志》已经被遗失在仓促中,但幸运的是因为游孟庄给仲孝余的多次书信,同时张维翰也在书信中再三叮嘱:“若时局险,金银珠宝可舍,县志稿、家谱、诗文不可弃”,仲孝余深深记得这部书稿的重要性,仲孝余在行李中舍弃了若干金银细软和张维翰收藏的书画文物,却把《大关县志》稿压在箱底带到了台北。

《大关县志》虽然被带到了台湾,但是张维翰的宦海生涯依然十分繁忙,虽然有夫人时时敦促他有家乡父老等待着这样一部书稿刊行,但是他还是无暇顾及。这部书稿继续被冷落于张维翰的书房,仲孝余在台病逝,游孟庄没有能够在生前看到倾尽了心血的《大关县志》的发行,今天我们可以告慰游孟庄的是:张维翰在过九十岁生日的那天晚上,贺寿的人散去,张维翰再次记起了这部书稿,他当天写道:“阳历今年两生日,一在年初一除夕。相距三百五五天,同一年度岁未隔。岁尾便臻九十龄,暮齿驹阴当倍惜。案头尚有未成书,亟待杀青时已迫。黎明即起洗漱余,焚香烹茗温经籍。呼吸松间款步回,饭讫临窗稽繁颐。……青山一发瞥中原,何日金陵归旧客。”

他说的这一部未成书正是游孟庄交给他被仲孝余带到台北的《大关县志》稿。

于是,他马上翻出被冷落了多年的《大关县志》稿。第二天早上,张维翰在他的玉清别墅书房中焚香烹茗茶,开始审定《大关县志》。

张维翰用了两年时间,对《大关县志》进行了逐卷审阅,他一边审定,台湾师范大学副教授简明勇一边为他抄写审定稿,1978年,民国《大关县志》首次印刷发行。

1979年9月1日,张维翰病故,享年93岁。

由游孟庄写作的《大关县志》的“人物志”的确与众不同,计官绩、乡宦、忠义、乡贤、烈女、孝女、艺术、耆寿、释道十类,经过她的采访,写了从1731年到1948年218年间,大关县境内凡有一技之长、一事之功者,概由女士选定并执笔书就,为后人留下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读来让人兴味悠长。游孟庄文笔简练流畅,在写作人物时,她还能打破当时志书的常规,避免陈词滥调,写出了人物的许多生动的生命细节,并大胆书写了当时在世的确有贡献者。如果认真推敲,游孟庄可以算是昭通历史上第一位女作家了。

在《大关县志》等书籍中找到了游孟庄的几首诗文,录下几首,大家可以从中看到游孟庄内在的精神风貌。

前 提

孰能如是锦衣回,满载山川灵秀来。

分赠人人增眼福,展吟字字使心开。

爱民咨访动新政,酌句舒情泄旧醅。

故老重逢方庆喜,官文邻境又相催。

送蕙林弟赴昭从师

行色匆匆倚锦鞍,华堂饯别意怆然。

花含晓露开芳径,雁逐朝羲度远天。

好向鸡窗参妙意,莫安鸠拙负华年。

阳关谱罢肠将断,折柳何堪到岸边。

送蕙林弟回黔乡试

熏风吹水送征车,落尽黄梅客返家。

短笛吹残茅店月,长鞭拂遍岭头花。

云梯叆叇从容步,月桂葳蕤次第挐。

待到蟾宫告捷后,捧觞堂上醉流霞。

送训云侄

不负阿姑教诲心,诵诗三百自成吟。

而翁似汝年华日,已有文声动士林。

光阴浪掷自无成,老大徒伤戒后生。

诲汝谆谆须奋勉,从来治学贵专精。

立身铭以自励并示甥侄

立身必正,举止要端。入孝出悌,谨信节廉。

执身行己,不倚不偏。日用之常,庭帏之间。

但能行到,受益无边。岂在索隐,天德匪艰。

少而从善,长不逾闲。高如乔木,重似岳山。

光风霁月,白日青天。飞拟鹏远,隐肖龙潜。

如斯而已,不圣亦贤。我望童雅,修身为先。

敢谓仁者,有德有言。

偶 成

写罢黄庭意自闲,远村忽见起炊烟。

凭栏自数梅花影,已过中庭第几砖。

秋夜看流萤

数点秋萤绕华堂,忽明忽暗自飞翔。

阿婆待月帘前坐,笑看孙儿捕捉忙。

作者 夏吟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童博谣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童博谣
标签 >> 文学 阅读昭通 人文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