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理论|昭阳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探索与思考

 2023-03-29 09:29  来源:昭通新闻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为此,笔者就新时期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了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在顶层设计上有效衔接。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区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调整优化“昭阳区委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区巩固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健全完善上下贯通、职责清晰、齐抓共管的责任机制,落实落细“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做到脱贫后精准巩固、精准拓展、精准衔接。

(二)在乡村建设行动上有效衔接。要围绕乡(镇、街道)建设行动的各项任务,统筹安排脱贫与非贫困地区同步推进,要优先抓好脱贫补“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工作,补短板政策要向脱贫乡(镇、街道)倾斜。

(三)在扶持政策上有效衔接。“十四五”时期对脱贫乡(镇、街道)要认真落实五年过渡期政策,保持脱贫政策稳定不变,接续推进脱贫乡(镇、街道)稳定发展,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调整优化教育帮扶、医疗保障、兜底保障、就业帮扶等政策。

(四)在方法措施上有效衔接。坚决扛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严格按照省、市、区防止耕地“非粮化”要求,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

(五)在农村人才培养上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五个振兴”,人才振兴是保障。推进乡村振兴应突出抓好人才振兴,加大培育新农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力度,制定农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务工返乡人员、退役军人等积极参与乡村振兴。

(六)在产业发展上有效衔接。产业发展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又是实现“有效衔接”的前提。要继续加大对脱贫乡(镇、街道)的产业扶持,补上技术、设施、营销、冷链物流等短板,培育产业集群,实行产业联动,促进产业提档升级。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形成稳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七)在考核机制上有效衔接。制定《昭阳区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通过惩戒约束手段,为乡村振兴工作戴上“紧箍咒”,引导党员干部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让工作落实落地。

(八)在风险挑战上有效衔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面临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又面临突发社会公共事件的风险。要统筹搞好脱贫乡(镇、街道)的防返贫风险体制机制建设,切实加强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技术和装备建设。

(九)在乡村治理上有效衔接。着力加强脱贫乡(镇、街道)的基层社会治理,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镇、街道)治理体系。认真落实乡村治理制度,完善自治、德治、法治“三治”结合的治理体制和机制,促进资源向脱贫乡(镇、街道)倾斜,提升脱贫乡(镇、街道)的基层服务能力。

二、存在问题

昭阳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虽然整体进展顺利、态势良好,但距离群众的期盼和后评估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工作重心有待转变。做好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工作重心的转变,从贫困户、贫困村转变为所有农户和所有建制村,从“两不愁三保障”转变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二)内生动力有待激发。脱贫攻坚期间,贫困户长期接受输血式扶贫,部分群众缺乏自强独立、艰苦创业精神,“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缺乏致富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三)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全区除苹果产业外,其他产业规模小、散、弱,经营方式粗放,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实力普遍较弱,开拓市场和防范风险能力不强,农村致富能人较少、带动能力弱。

(四)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脱贫攻坚期间建成的部分基础设施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快速发展需求,缺乏长效管护措施。且各村民小组没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垃圾收运成本大。

(五)劳动力就业比较分散。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都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留守在农村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空巢化和老龄化问题严重,难以满足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用工需求。

三、对策建议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典型的“条块结合”的特征。下一步,认真落实落细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具体要求,明确区级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责任,从产业培育、队伍培养、设施改善、城乡并轨及机制建设等方面入手,集中力量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一)从产业培育入手,做好发展衔接。

1.坚持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及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苹果、花椒、黄牛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千亩果菜、千亩食用菌等产业基地建设,打造“一村一品”发展新格局;做好农产品推广销售对接工作,建立农产品产地与销地、生产者与消费者互动沟通机制。

2.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链。把农产品加工项目优先安排在产业发展好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逐步形成全产业链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

3.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产业带贫益贫能力。积极推广“四跟四走”“功能性党支部+”等产业扶贫和利益联结模式,不断增强产业扶贫的带贫益贫效应。

(二)从队伍培养入手,做好人才衔接。

1.充分发挥党组织引聚育才优势,持续深化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

2.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持续激发群众的主体意识,培育自我发展能力。

3.支持能人返乡创业,大力培育乡土人才,通过举办乡贤人才座谈会等形式,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到乡村振兴一线建言献策、建功立业,为乡村振兴培育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三)从设施改善入手,做好基础衔接。

1.坚持统筹推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齐目前存在的突出短板;

2.合理规划布局,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做好“空心村”和空闲宅基地的整治和利用工作,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改灶、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3.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着力发挥数字信息技术的普惠效应和溢出效应。

(四)从城乡并轨入手,做好服务衔接。

1.着力提升财政对乡村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提高乡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2.加强乡村治理工作,大力推广积分制和清单制,将脱贫攻坚中形成的治理体制机制经过一定的再创新后,形成更好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治理体系,大力发挥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夯实乡村振兴的基层基础。

3.大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文化,使乡村真正成为具有乡土气息、传承乡村文明真善美的幸福家园。

(五)从机制建设入手,做好政策衔接。参照脱贫攻坚形成的经验做法,在领导体制上,明确党政一把手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责任人,强化党组织书记抓乡村振兴的组织机制。在工作机制上,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统筹衔接的工作机制,积极用好在脱贫攻坚期间建立的工作体系,从而更好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四、未来发展方向与目标

中央提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眼于“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而作出的战略部署。如何才能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一)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发展是激发乡村活力的基础所在。乡村振兴,不仅要农业兴,更要百业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三产深度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

(二)生态宜居是关键。目前,很多村庄年轻人全部外出务工,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人都留不住,还谈什么振兴乡村,乡村振兴不是修了多少路,装了多少灯,改造了多少房屋,而是村里面还有多少人,拿什么留住人。没有经济收益,村民的收入不增加,乡村振兴便是纸上谈兵。

(三)乡风文明是保障。伴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城市文明的扩张,传统乡村文化被忽视、被破坏、被取代的情况相当严重,一些地方乡村传统生活形态、社会关系日趋淡薄,乡村文化日渐荒芜。振兴乡村,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首先,要把保护传统村落作为“留住乡愁”的动力。突出独特的村居风貌、文化景观、传统的风土人情和田园风光,尊重农耕文明,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让人们感受“乡风、乡俗、乡情、乡声、乡味”,感悟“乡恋、乡思、乡念”。其次,要把保护自然生态作为“留住乡愁”的要领。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体现个性之美。在具体建设当中,要坚持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搞村里的宽马路,多依山傍水、多用乡土材料、多搞地方特色建筑,保护好乡村千百年来传承的自然景观、生产方式、民风民俗等“田园牧歌”式的“乡愁”。再次,要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留住乡愁”的统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鱼游虾戏的美丽生态是乡愁,地方文化、风土人情也是乡愁。“难忘日间禾苗香,最忆夜半月如霜。念少时,想亲娘,此心安处是吾乡。”美丽乡村需要有文化作为基础,而并非只是物质条件的改善,要对人们心灵造成脱胎换骨的更新。

(四)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

(五)生活富裕是根本。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全面振兴,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统筹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让广大农民在全面脱贫、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生活得更美好。

昭阳区农业农村局:陈占嵩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理论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