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阅读昭通·视界 | 将军故里育英才 籽籽同心绘新卷——彝良县炳辉小学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纪实

 2023-03-22 10:30  来源:昭通新闻网

一楼过道建成了“民族团结进步”走廊,同学们围绕民族团结主题创作的作文、书法作品、绘制的画作张贴在了展示栏上,学校精心设计的“石榴花开、籽籽同心”民族团结树上“长满”了像石榴一样的各民族师生像的照片,让学生们领悟到了民族团结的魅力;一间教室里,一名教师正在和一名少先队员互动,讲述着罗炳辉将军救国存亡中促进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的故事;另一间教室里,教师在教学生们认识国旗,讲解国旗知识,同学们的右脸上都贴有一面国旗,沉浸在幸福学习中……这里是彝良县角奎街道炳辉小学,一所以英雄人物名字命名的学校。

彝良县炳辉小学学生沉浸在认识国旗、学习国旗知识的幸福中。

炳辉小学有教学班47个、2901名在校生,有教职工126人。近年来,炳辉小学秉持“深耕红色资源,厚植红色底蕴”理念,把红色革命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融合,以多元化教育为手段,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铸牢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红色基因代代传,籽籽同心绘新卷。

学校抓住师资培训这一关键,提升教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教育水平,定期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等一系列民族教育相关文件精神,使广大教职工进一步统一思想,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政策,增强全体教职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对全体教师进行党的民族政策专题培训,各教研组定期组织各科任教师进行业务学习,进一步细化各学科、各年级的民族团结教育的渗透点、结合点,适时融入、补充和延伸,把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学校坚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民族团结方面的教学,做到以校本课程为平台,设置民族教育课,通过落实《纲要》规定的课时要求,小学高年级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课不少于12课时,严格做到有课程、上课表、进课堂。民族教育课的设置,使得学生普遍能做到“四个一”:会画一幅少数民族题材的画、会唱一首民族歌曲、会跳一支民族舞蹈、会讲一个民族故事。学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民族知识启蒙教育、常识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课堂上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挖掘和利用体现民族精神的各种资源,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

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论述,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全校师生人人讲述“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铁军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罗炳辉将军精神”的故事,以举办作文、书法、绘画竞赛活动等方式增进团结友爱的民族情。学校将祖国的地图以及56个民族的图案在文化墙上进行展示,并开设相关专题教育课程,通过老师讲解以及色彩鲜明的图案展示,让全体师生更形象直观地认识“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来自上海的两位支教教师还精心创作了舞台剧,讲述罗炳辉将军小时候徒步一千多公里从彝良走到昆明立志从军的故事,通过舞台剧激发学生勇敢、拼搏、向上的精气神,并将炳辉精神以燎原的形式在学校继续发扬。“六一”儿童节,一个个民族舞蹈以独特的创意、恢宏的气势、浓郁的民俗、鲜明民族服饰感染了现场观众,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还把彝族竹竿舞,满族的滚铁环、翻股,壮族的同心板鞋等游戏充实到学生的大课间活动中,并把少数民族舞蹈作为校园集体舞,让师生们在这和谐大家庭中感受到各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中华文化的博大。利用美术课和兴趣小组活动时间,教授剪纸艺术,把见到的、听说的、喜爱的人物、景物等都剪成作品。通过剪纸,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创造能力,提高鉴赏能力,师生更加了解了各民族民间艺术。

昭通日报记者:陈忠华 文/图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童博谣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童博谣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