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阅读昭通·人文 | 伍寨月琴:指尖流淌的天籁之音

 2023-03-17 19:30  来源:昭通新闻网

伍寨彝族苗族乡距永善县城149公里,距昭阳区75公里,东与茂林镇相连,南与昭阳区苏甲乡交界,西与码口镇接壤,北与大兴镇毗邻,因历史上有彭、吴、余、浦、丁五大姓居五寨,故取名为伍寨。作为“月琴歌舞之乡”,月琴在伍寨彝族群众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历史悠久,制作精细,演奏形式多样,堪称少数民族乐器的“天花板”。2005年,彝族伍寨月琴被列入永善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同年,又被列入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月琴的由来:源于汉代 演变传承

月琴,是彝族人民常用的传统弹拨乐器,起源于汉代,由阮发展演变而来。早在汉武帝时代,乐工在充分借鉴筝、琴、箜篌、筑等乐器的基础上,专门创制了阮,但当时这种乐器,被笼统称为琵琶(阮在汉代称秦琵琶)。西晋傅玄的《琵琶赋》中就有相关记载:“中虚外实,天地象也;盘圆柄直,阴阳叙也;柱十有二,配律吕也;四弦,法四时也……”阮在晋代起就在民间广为流传,东晋时期,竹林七贤中的阮咸善弹这类乐器。唐武则天时称其为阮咸,《旧唐书·音乐志》:“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项长过于今制,列十有三柱。”“月琴”名称的出现也是在唐代,因其形圆似月、声如琴,故得其名。北宋陈旸《乐书》(卷一四一)载:“月琴,形圆项长,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转轸应律,晋阮咸造也。”从形制上来看,当时的月琴与阮咸基本相仿,后来逐渐变化。直到清代,月琴才与阮完全区分开来,它比阮更为简化,琴杆变短,共鸣箱变大呈圆形,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式样,并在各民族中广泛流传。我国月琴在唐代传入日本,并在19世纪3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遍及一般人家。

彝族同胞载歌载舞弹奏月琴。

20世纪50年代,月琴制作者对月琴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宽颈月琴长67厘米,从十八品到二十四品不等,琴弦使用尼龙缠钢丝弦。20世纪80年代,改革制成了长杆月琴,琴长约80厘米,将缚弦进行下移,并且增加了弦码,音箱内横音梁增置两条竖音梁,共有三十品。随着时间推移,月琴由汉族传入少数民族地区,现在是彝族地区历史最悠久、运用最广泛的传统民族乐器。伍寨彝族月琴为两弦,琴颈较短,音箱为木制圆形,品位音阶与琵琶大致相同,彝语称之为“弦子”“库竹”“腔资”“杰猜”“班匹”。

月琴的制作:选材考究 精益求精

伍寨月琴工艺精巧,造型美观,发音准确,深受大众喜爱。其制作过程全部靠手工完成,从选材到上弦,每个步骤都要精益求精,有一点偏差就会影响音色,其成品与乐器厂批量生产的在外形和构件上有着明显差异。所以制作每一把琴,点点滴滴倾注的都是心血,最考验匠人的耐心。

伍寨月琴由琴头、琴颈、琴身、弦轴、琴弦、缚弦等组成,其取材主要有成年梧桐树、椿树及青松木,也可采用其他硬度较大或韧性较好的木料。其制作主要分为8个步骤:一是琴头的顶端装饰,单独用木料雕塑成虎或其他图案,然后再粘上去。二是琴颈,作为连接琴头的一个整体,其上部开有弦槽,槽侧有安装弦轴的圆孔。下端有方形木杆装在琴身。不同尺寸的月琴,对琴颈有相应要求。三是琴身,呈扁圆形的共鸣箱,由面、背、框板组成。框板用规格一致的木板交接成一圆形琴框,上下开有装入琴颈方木的孔眼。它的两面为面、背板。面板和背板是月琴发音的共鸣板,用纹理顺直均匀、无疤节和木色一致的梧桐木制作。在面与背板中间横置两道音梁,中间有两个音柱。四是弦轴,选用椿木,外表刻斜条瓣纹,拧转的一端镶嵌其他的饰品。五是缚弦,用青松或竹子制作,粘在面板下部的中间。六是月琴的品,由青松木或竹子制作,根据相应的尺寸从琴颈上部安装至琴身中上部。七是琴弦,由塑料制成,由弦轴与缚弦固定。八是最后一步,就是上色,伍寨彝族月琴由红、黄、黑三色组成,大多数图案主要来源于对自然的模仿和图腾崇拜。

多年来,伍寨彝族月琴成为民族文艺团体必不可少的乐器之一,不仅是深受专业、业余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喜爱的传统乐器,还是一件工艺精良的雕刻工艺美术品,有较高鉴赏和收藏价值。月琴制作技艺在传承中保护,在创新中发展,渐渐走出“小山村”,走向“大世界”。

月琴的演奏:时而优雅 时而豪迈

在彝族传统乐器中,伍寨月琴因形似满月、声脆如琴而得名,是彝族地区跳歌场上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其音色悦耳动听,高音清脆、中音明亮、低音丰满,不仅可以独奏,也可以和其他乐器合奏。演奏时,琴斜抱于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用食指或执拨片弹拨琴弦发音。弹琴者一人或数人边弹边跳,众人则随后围圈踏节而舞,备受彝族群众喜爱。

月琴在伍寨彝族群众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一直都是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方式,历史故事、劳作生产、婚丧嫁娶等内容都会被写进月琴曲子中,无论是日常生活男女青年的谈情说爱,还是在节庆日子,都少不了月琴的弹奏。一群彝家汉子从白云深处的山寨里走来了,他们身着节日的盛装,弹着自制的月琴,展示着演奏的花样,或反弹,或顶在头上弹,或背后弹,或边舞边弹,而姑娘们则和着琴声节拍,跳起曼妙的舞步,跳出彝族人民的欢快和幸福,彰显出彝族群众坦荡的胸襟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偶然认识昭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伍寨月琴代表性传承人彭银发,是听见了他在山间演奏的一段原创月琴曲子《嘎洒咪科》。他不断变化姿势,背后反弹,指尖流淌出空灵的音乐,时而优雅,时而豪迈,像与自然产生了深刻共鸣,让人忍不住被其演奏深深吸引。

年过七旬的彭银发,五六岁时就开始学习音乐并迷恋上了月琴,当他第一次听到月琴发出的声音,心立刻被那美妙的弦音俘获,从此与月琴结下不解之缘,一辈子为“琴”所“困”,现有学生400多人。2018年10月,彭银发受聘到全球彝族祭祖重要圣地——昭通彝族六祖文化广场,每天为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弹唱月琴,默默无闻地传承着这一独特的彝族演奏技艺,一串又一串音符在彭银发的指尖幻化成动人心魄的天籁之音,走进千千万万听众的心里。他说,如今,他用月琴已经演奏了上百首即兴曲子,并用视频的方式录制。伍寨一年四季的自然变化、风土人情和彝族习俗,都慢慢变成琴弦上一个又一个跳动的音符,在他指尖流淌。

谈及今后的打算,彭银发深有感触地说:月琴以其大量的曲目和自成体系的演奏法,延续着千百年来中国彝族音乐的血脉,一直以来都是彝族群众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方式,陪伴彝族人民走过漫长岁月,叙述传播着古老的故事,见证了伍寨乡的发展变化,真切希望年轻人来接续这一门手艺,自己将会毫无保留免费教授,把本民族文化传承下去,一代代续写精彩的人生“琴”怀!

作者:黄桦 (图片由永善县文化和旅游局及伍寨乡提供)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童博谣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童博谣
标签 >> 阅读昭通 文化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