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5-08-28 11:05◆通讯员 罗洪
每年的12月1日,我们都会看到飘扬的红丝带。在全世界四千万艾滋病人的眼中,“红丝带”是一种关爱,是一种亲情,是一种平等,是一种尊重。艾滋病防治工作者邓清秀与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打交道11年,她的体会是,只有摘下有色眼镜,心才会更近。
8月24日早上,当笔者走进绥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邓清秀正在与一名客人亲切交谈,他们显得那样亲密无间,如果不是邓清秀介绍,笔者怎么也想不到,刚才那位客人,是一名艾滋病患者。邓清秀说,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11年,她已经交了很多艾滋朋友,相互走动是常有的事儿。“有时候杀个猪,还给我提块二刀肉来,当然我们也还是要关心回敬他们,买点菜给他,买点其它的过年礼品给他。”
防艾科共有三名医务人员,邓清秀和同事的日常工作包括疫情监测检测、高危人群干预、感染者及病人管理、宣传教育培训四大方面。很多时候,他们都会近距离接触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邓清秀说,他们的工作确实带着风险性,因为如果防护不到位,自己被感染的可能性比普通人群更大,但这一点并没有让她们害怕。“我们有严格的防护程序。”邓清秀说,每项工作都要有人来做,如果她们都害怕,其他的人就会更害怕,就更不敢接触了。
截至今年6月,绥江县累计发现感染者和病人131例,其中绥江本地110例,外地户籍21例。在加大筛查力度的工作中,邓清秀其实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邓清秀的同事朱琦告诉笔者,有些患者因为心理压力比较大,不能接受,她们就反反复复地打电话,有时候一天能打到六七次,患者就直接关机了,第二天又不厌其烦地给他打电话,直到他来配合。
进入高危场所对高危人群进行干预是邓清秀的日常工作,出人意料的是,每次干预业主们都十分配合,被干预对象也十分理解,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邓清秀说,这样的局面正是得益于对病人的理解和尊重。“首先要建立一种信任关系,病人来了以后,我们跟他一次握手、或者拥抱,或者递杯水、茶,这样,就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11年来,邓清秀参与大型艾滋病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活动35次,参与吸毒和暗娼高危人群行为干预100余次,发放宣传材料35000多份,发放安全套10万余只,举办培训班14期,培训300人次。邓清秀说,能完成这些工作,摘下有色眼镜是一个必备的前提。
遇到家庭困难的感染者和病人,邓清秀和同事们积极与民政部门联系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等救助工作,全县100多名感染者中,85%以上的感染者及其子女获得了民政救助。正是这样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邓清秀才交上了这么多的“艾滋朋友”。“现在他们都对我比较信任,有什么东西都愿意给我讲,都愿意跟我分享。”
由于工作认真,成绩突出,邓清秀所在的科室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邓清秀本人也荣获了“2008-2010年昭通市艾滋病防治人民战争先进个人”称号。前不久,邓清秀被提名为绥江县“名师名医名家”重点培养对象,进入人才库。面对荣誉,邓清秀表示,今后会继续关心关爱感染者,取得他们的信任,使全县的艾滋病得到更有效的防治。
“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他们都跟正常的人、健康的人是一样的,他们的生理健康,身体的需求也是跟大众一样的。”
现在,邓清秀为自己定下了一个规矩:每月到每名患者家随访四次,手机号面向感染者和病人公开,办公室从来不关门。来疾控中心进行例行检查的艾滋病患者随时都能和她聊天。真诚和耐心收获了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医患关系,使这些感染者和病人得到了定期的随访、关怀和良好的治疗。有数据显示,1至6月,邓清秀和同事们对高危人群月干预35人,干预覆盖率达92.1%,随访感染者和病人83人,在绥江110例感染者和病人中,实施转介治疗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