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糖人①丨万兴全:传统制糖匠人的情怀

 2023-03-16 15:23  来源:昭通新闻网

走进巧家县鱼坝村,片片甘蔗林在金沙江畔摇曳,宁静的小山村更显生机勃勃。

巧家县城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夏季受到西南季风控制,雨热同期;冬季受到极地大陆季风控制,干凉同季,特别适宜甘蔗的生长。巧家小碗红糖有着300年历史,是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牛尾灶”“连环锅”等制糖工序

76岁的万兴全是巧家小碗红糖制作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要当糖匠得先学会榨匠和大火头的技术。”他12岁开始学熬糖,学习喂榨、支榨、敲尖等榨匠技术,学习吊灶、烧头尾两锅、让火等技术,学吹水和学叶子客的技术,掌握了小碗红糖制作的整套工艺。

每逢制糖季,榨匠将一棵棵甘蔗除叶榨汁,火匠在牛尾灶中添柴点火,糖匠负责“掌火”“掌勺”直至整个红糖熬制完成。万兴全说,要出好糖必须“灰足、火扣、泡子清”,上下工序协调配合,这样出来的糖砂细、颜色好。“糖匠技术不是死技术,当天榨糖当天学技术。”60多年时间里,万兴全总结出“看、闻、听、摸”的熬糖经验。看,糖水吃不吃灰;闻,糖的糊味;听,哪口锅没水了,让大火头倒糖水,听声音有没有到位置;摸,糖出碗后拿到手里一摸,细嫩光滑说明糖好。

在糖厂,刚从地里砍下的甘蔗通过机器碾压变成甘蔗汁,新鲜的甘蔗汁沉淀后,顺着管道流入制糖房。牛尾灶内,木柴正发出熊熊火焰。大火熬制,锅内的糖水逐渐沸腾,师傅们不断打捞漂浮上来的甘蔗渣。糖水不断翻滚,制糖房里热气腾腾,香味弥漫。冒着热气的大锅依次在大灶上排开,糖匠师傅手持长勺不停地搅拌,当糖汁熬得而不断时,迅速将糖汁舀入糖缸,用棍子使劲搅拌,不时往糖缸内浇入少许凉水,让糖汁收缩,成为糖稀。在浓度适宜时,糖匠师傅将糖稀一勺勺地倒入小碗,碗中糖稀在10多分钟后凝固,糖匠师傅抖动小碗,一块一块的红糖“跳”出小碗。这就是巧家古法制糖的传统绝活儿。

万兴全在前人熬糖技艺基础上,总结出一段制糖谚语——“榨匠好学难敲尖,糖匠好学难放灰,包包匠倒好耍,遇到棉糖又难吹,大伙头像跑狗,糖匠像官样。”压榨、过滤、沉淀、烧制、捞糖沫、熬制、做糖……每一个环节都是按照古法熬制红糖,整个制作过程,全凭传统制糖匠人掌握着火候,一双手拿捏着舀糖的速度。

白鹤滩水电站的修建,万兴全从老家搬迁到安置点,他离不开和制糖打交道,他放不下小碗红糖技艺。搬迁后,他在铜厂堡建了新糖坊,挂上“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红糖制作技艺)”的牌子,作为鱼坝万氏小碗红糖的传承人,他打破了“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观念,不仅让儿子、孙子传习熬糖技艺,还带出18位外姓“糖匠”,他要让小碗红糖技艺代代相传。

从一根甘蔗蜕变为一碗红糖,这是甘蔗的脱胎换骨,也是甘蔗的华丽转身。在一切讲求效率、减少成本而获得利益最大化的时代,原始的榨糖手工艺的发展需要像万兴全这样传统匠人情怀的坚守。

昭通日报记者 陈允琪  通讯员 向菊  文/图

校对:彭晓雨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巧家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