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3-03-16 10:31编者按:助考、护考,是社会职责,也是一种关爱。2023年备受关注的中考、高考即将到来,如何在考前冲刺阶段通过合理的战略战术进行针对性地复习,掌握切实有效的答题技巧,有效提高考试成绩,是广大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2022年5月以来,昭通日报社发起“名师点拨助力高考”活动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本报开设“名师点拨助高考”栏目,邀请名师为考生支招,围绕中考、高考的考点、热点、难点,讲解复习方法、点拨应对技巧,全方位帮助考生“赢”战中考、高考!
一年一度的高考日益临近,下面笔者针对高考历史主观题备考提一点建议,即“三步走”,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步,总结原因,正视过去
经过多次考试检测,同学们很容易就能总结出高考历史主观题失分的一些主要原因:(1)不会提炼,照抄材料。部分同学未养成认真阅读分析材料的习惯,只是粗略地浏览一下材料,不能将材料中的史实进行归纳概括,提炼不出正确的观点,只能习惯性地照抄照搬材料。(2)审题失误,答非所问。有些同学审题不认真,没有注意关键字、词、句等有效信息,抓不住材料的重点,未按问题中的限定词或要求作答。如,题目要求根据材料概括途径,部分同学却去分析原因,答非所问。(3)答题逻辑混乱,思路不清,语言表达语句不通,口头化语言较多,历史专业术语匮乏等。(4)字迹潦草,卷面凌乱。书写不规范、不清晰,作答不规范,没有分点分序概括归纳。
第二步,脚踏实地,把握现在
1.立足教材,夯实基础。高考试题尽管大量引用课本以外的素材,创设新的问题情景,设计新的问题角度,但无论如何,知识的落脚点都是教材的基本内容,正所谓“题目出在书外,答案却在书中”。因此,熟悉教材,夯实基础是高考取胜的前提。在备考复习中,同学们要做到“点透、线通、面全”。“点透”就是每个考点,特别是高频考点都要作透彻的分析,重点理解掌握。“线通”就是通过进一步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强化记忆理解,做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面全”就是对某历史阶段特征及一些重要的历史大概念强化记忆理解。在下一阶段的复习中,同学们要抓住知识点,串联结构线,深化网络面,形成点、线、面立体式知识框架结构,为作答能力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2.强化训练,提升能力。(1)真题或仿真题训练。针对同学们在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探究历史问题的两大关键能力不足问题,同学们应精选典型高考题、省统测试题、典型错题等继续强化落实周周练、日日练、堂堂练,继续强化如何咬文嚼字审题抓题眼、如何运用历史术语回答问题等。此外,同学们还应重视思路解析、审题感悟的“复盘”反思,总结和表达技巧、拓展变式及方法提炼等,坚决杜绝就题练题、死记硬背答案的高耗低效现象。(2)历史思维训练。历史思维方式对能力的提升尤为关键,同学们要注意以下两种思维的训练。第一,“论从史出”的证据思维。作答时经常出现的错误是“凭感觉”或“想当然”。同学们训练时不能天马行空,必须紧扣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历史专业术语概括要点,不违背“论从史出”这一原则。第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这一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体现在主观题方面。同学们可以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或唯物史观等多角度去分析概括答案进行强化训练,针对材料中所涉及的问题,尽可能多思考,多找一些得分点以强化这一解题思维。(3)主观题作答方法训练。主观题材料作答“五步法”,即仔细审题、勾画关键、回忆所学、提炼观点、准确表达。先认真仔细看问题,带着每一个问题认真阅读题目所涉及的相关材料,边读边勾画与该问题有关的关键字、词、句等。回忆所学过的有关史实,根据问题的要求,分析材料,提炼观点。最后归纳总结整理,以准确简练的文字表述出来即可。(4)答题规范性训练。同学们掌握了基础知识,还要特别重视答题规范性训练,作答时要根据问题分值设计答案要点,如历史小论文题目按照框架得分思路构建答题:提出论题3分,阐释部分7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史实阐述出4点即可,注意时空观念要明确,写出史实的具体时间、事件、名称等),总结提升2分。此外,还需注意作答时的“段落化”“要点化”“整洁化”。答案内容要面全(回答问题角度齐全)、点齐(问题的要点齐全,可比预测的要点多出1—2个,以免失分)、话简(回答问题的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史论结合,避免文学化语言,一般情况下,一个要点最多用2—3句话表述即可)。
教师简介:念继斌,昭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课程办主任、高中历史教研员,昭通市第一届、 第四届教科研先进个人,昭通市课赛一等奖, 县优秀教师,校优秀教研组长、优秀班主任。 昭通市名师专家工作室核心成员,先后参与 省、市级各类命题。
作者:念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