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3-03-09 10:53儿时的记忆里,农村人赶集,只赶三街。
这里所说的三街,包括永善县城的加工厂、三街、四街,三条街呈“干”形分布,可能是街名太多,农村人弄不清楚哪里是哪里,所以统称三街。
村里人来赶集,首先到的是米市。四面八方的农村人将自家稻田里种植的水稻收割后晒干,用机器将谷子的外壳剥去,稻谷脱胎换骨变成白花花的大米,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
从拥挤的米市穿过,便到了加工厂,饼干、糖果、沙琪玛、可乐、雪碧热闹地挤在加工厂街道的两边,聪明的商家将提前录好叫卖声的小喇叭放在桌上,叫卖声从喇叭里传出,传进大人的耳朵里,更传进了小朋友的心里。前面卖爆米花的大叔拉响了密封罐,远远地便能看见一团云雾在空中慢慢散开。人们紧紧地将爆米花的场地围住,大叔迅速将干玉米粒放进密封罐,然后把罐子架在火上,一只手匀速摇动着罐子,一只手往罐子架下加进一些干柴保持火力,等到气压表的指针到达指定的位置,大叔便将密封罐伸到铁皮圈里,铁皮圈后绑着个长长的布袋,大人教孩子用两个食指将耳朵堵住。“嘭”的一声,一团热气从布袋中冒出,爆米花多多少少会散落在布袋之外的地上,围观的小孩儿一哄而上,将地上散落的爆米花捡得干干净净,迫不及待地塞进嘴里和兜里。
背篼市不只有背篼,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竹制品琳琅满目,一个个手工编织的竹制品凝聚着永善人的勤劳和智慧。俗话说:“双手难提四两”,永善交通不便,背篼也因此赢得广大群众的青睐。
走进糖市,一股甜甜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红糖、白糖摆得到处都是,大的、小的、圆的、方的、本地的、外地的红糖各式各样。农村人买糖比较多的时候应该是端午节和春节前夕,因为端午要吃粽子,过年要吃汤圆。糖市也有其他的干货,红豆、绿豆、豌豆以及粉条、海带……
背篼市正面有一条小巷,小巷全是阶梯组成,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都能一眼望到头。阶梯开始的地方,有两家卖炸洋芋的店面,锅里翻滚着热腾腾的油,戴着袖套和围裙的大姐用漏勺从水里将洋芋捞出,放进油锅里。炸好的洋芋被放入调料盆,洋芋和调料在大勺与盆的碰撞中不停翻腾,香味出来了。
往下走,一条两米来宽的过道,两边是卖掏耳勺、钥匙扣、指甲刀的摊位,日用百货,十分齐全。再往下走,有一元五角一碗的豆花饭和酸菜苞谷饭,也有两元一大碗的米线。五颜六色的衣服、长长短短的围裙、大大小小的帽子挂在小巷的两边。还有修鞋和配钥匙的摊子,大人的讨价还价声、小孩儿的声音充满整个小巷,两元店的老板把喇叭声音调到最大。
阶梯的尽头,横着一条长街。长街一边卖各式各样的鞋子,另一边是鸡市。鸡市尽头的回龙桥旁,有常年不断的泉水,充满智慧的永善人将泉水聚在一个大大的水池里,再用三根空心铁管子将水接出。三股泉水流过每一个春夏秋冬,流过每一个日日夜夜。农村人也不爱叫回龙桥,而是叫水井湾。
回龙桥桥头,长着两棵比爷爷年龄还大的榕树,可能是因为泉水常年提供养分,榕树根从地下凸起,像爷爷脚上的青筋,牢牢地抓住大地。身上的“龙须”密密麻麻地从树干上、树枝上垂下来,寻找生根的机会。树杈上,住着无数大大小小的鸟儿,鸟儿和人一样,白天外出觅食,晚上回家歇息。树下建起了公园……老人在树下乘凉,他们唱歌、聊天。
鸡市和小巷的十字路口,有两家老茶馆和两家理发店。茶馆没有粉砖黛瓦,没有古香古色的亭榭,也没有幽竹林立、溪水淙淙。只有泥巴砌成的土墙和两扇旧木门,木门上的木纹见证了岁月沧桑。木炭在炭炉里安静地燃烧,黑黢黢的茶壶里翻腾着水井湾运来的泉水。老板抓一把苦丁茶叶丢进茶壶,茶叶在沉睡中迅速醒来,慢慢沉底,茶水由无色慢慢变为黄色,茶香在屋舍里蔓延开来。理发店门口的火炉上同样架着黑黢黢的壶,门槛下的石板被来来往往的客人踩得有些下陷,看起来有些破旧的理发店内只有三四条凳子和一面镜子,理发师傅熟练地挥舞着剪刀。
小巷的尽头,有热腾腾的包子铺,里面烟雾缭绕,穿着白褂子和戴着白帽子的工人站在凳子上将蒸笼取下,揭开锅盖,香喷喷的包子出炉,五角一个的肉包子又大又圆。
春节期间的三街,更是热闹非凡。大人一眼望去,全是“人头”。大孩儿一眼望去,全是“背篼”。逛完三街,需要三五个小时,大家摩肩接踵,赶集人和商家为了一角两角钱讨价还价,似乎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乐趣。
和新城的高楼大厦相比,三街虽老,却是过去人们交易的重要场所。正所谓,集市者,因易而集市;城市者,因市而城,城必有市。三街虽旧,却见证着永善的变迁。
如今的三街,连接城区和郊外,街道干净整洁,人头攒动,充满着烟火市井气。如今的三街,有了美丽的名字,叫景凤路、兴隆街、南正街。三街这个名字便慢慢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出,但三街仍静静地在那里,等着人们去感受光阴的故事。
作者:胡兴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