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3-02-23 09:04表妹小青是“90后”,在云南读的大学,毕业后考上了镇雄县果珠彝族乡大学生村官。她很喜欢工作的地方,在给我们的电话、信息里满是对那片土地的热爱。
2021年初冬我休假时,便决定去表妹工作的地方看看。我乘高铁到达昭通市镇雄县后,坐上大巴就往果珠乡驶去。一路上,山野铺青叠翠,群山巍巍,古树青青,浮云飘飘。路边的冬桃树已挂上透红的果子,高耸的山峰、清澈的山溪、盛开的山花,越往上山林越茂密……
再往山林深处走,一条崭新的黑色沥青路呈现在眼前。车转弯时,向山下俯瞰,公路犹如一条盘踞在山间的龙。同车的当地人告诉我,近年来,乡村振兴推进到每一条路,实现了路路通、村村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从车窗往外瞥了瞥,山坡上树叶飘落甚美,但最为耀眼的还是山坡上那青红的果子,挂满了枝头,圆的扁的,就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枝头,又像星星一样眨着眼睛。
到达村里,表妹接待了我们。
冬日的彝乡,阳光暖人。村子里白墙黛瓦之间飘散着袅袅炊烟,鸡鸭在屋前的田埂边觅食,发出欢快的声音。道路两旁的苹果树和冬桃树,枝繁叶茂,清风徐来,树叶随风“沙沙”作响,农家的前庭后院栽种着果树和有机蔬菜,好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态田园气息。
表妹带着我们在村里四处转悠,村子里树林茂盛浓荫,有参天的麻栗树、古油松、大青树等,宽敞的水泥路通往各家各户。绿树掩映下,几十栋崭新的房屋依山而建,红墙碧瓦,干净整洁。新修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跳舞、锻炼、聊天,很是惬意。
穿过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的“好人长廊”,一座小小的“彝乡之声”广播站矗立眼前。“别小看传统广播站,它打通了村里宣传、教育、引导群众的‘最后一百米’。”表妹告诉我。
刚进彝乡的山门,热情好客的彝族女子便奉上自酿的米酒。表妹说,没有游客的时候,她们则会忙着手里的刺绣。傍晚时分,表妹带我走进村里彝乡刺绣工作室,里面格外热闹。古色古香的院落里,制作室、体验馆、展示销售馆、研发工作室一应俱全,正值周末,有不少游客到这里参观彝族刺绣制作过程、选购喜欢的绣品,或自己动手制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昭通地处云、贵、川三省接合部的乌蒙山腹地,是个多民族融合的区域,有着众多凝聚人类智慧的民族工艺。散落在深山彝乡民间的彝族刺绣就是一种,它历史久远、工艺独特、做工精美、色彩艳丽,具有很高的实用和收藏价值,被誉为“绽放在指尖上的花朵”。
果珠乡的很多女孩从小就会刺绣。刺绣是彝族姑娘必修的基本功,能否绣出美丽的图案,是衡量彝家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志。那些善于画花、剪花和绣花的能手,在左邻右舍间会获得格外的礼遇和尊重。
走进果珠乡,几乎到处是姑娘、妇女们的刺绣手工作品,如床布、门帘、中堂挂饰、枕套、鞋垫、小孩兜兜、童鞋、童枕、小孩帽子等样样都是精美的艺术品。
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和乡亲们的努力下,彝绣也开创出一条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乡里将原先的旧厂房改造成集制作、销售、展示为一体的彝乡刺绣工作室,将彝绣生产推向一体化,成为了村里妇女就业的好去处。
精美的刺绣,折射出彝乡这些年脱贫奔小康的发展轨迹,如今,这里已形成了乡村旅游、文化产业齐头并进的新产业格局。彝绣不仅是乡亲们致富的路子,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村子里,暮色笼罩着不远处的小河,老人在河边洗胡萝卜,新修的公路把苹果树的香气引进他们的院子里……晚上,在村里吃晚饭,表妹放好小桌子和矮凳,大家围坐成一圈。酸辣鱼、汽锅鸡、油糕……还有一大盆热腾腾的米饭,煞是诱人,碗筷声雨点似地响动着,不一会儿,热腾腾的饭菜便见了底。饭后,我和表妹闲谈,孩子则在院子里飞跑。傍晚的乡野,一眼望去,就是一幅风景画。
我没想到乡野里的菜这么好吃,表妹笑笑告诉我,村里近几年以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为抓手,以深山彝乡小村风物风貌为背景,修路建桥,对村里住房进行改造,推广农家蔬果采摘、农家乐等形式,很受城里人的青睐。
路修好了,桥修好了,游客来彝乡小村也就越来越方便了。
表妹说,游客多了,为村里的质优的土特产品也找到了好的销路,彻底改变了村里之前的“田里卖、路边卖、论斤卖”土特产品的小模式。此外,村里借助建设示范村的契机,着力推进电网、有线电视网、通信网“三网下地”工程,增加小游园的绿化面积,建设登山绿道,栽种有观赏性的乔木和灌木,配置休息亭等,为全域旅游发展进一步营造良好环境。村里以“水美新村”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加强河流管理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一系列治理措施的有效实施,让村的河流水质也有了明显改善。更让人感到欣慰的是,村民的观念也在转变,生态保护意识在增强,越来越多的村民意识到“乡村振兴,既要让口袋富起来,更要让环境美起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觉地投入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
我们走进街道的一家农家乐,只见一家人正忙着洗菜,洗菜后的水全部倒进了旁边的两只大桶。农家乐负责人告诉我们,为了让村里的清清河水流,村民和他一样,从来不将洗菜、洗碗、洗衣等用过的污水直接倒进河水中,而是收集起来,由管道输送到村里的污水处理池进行净化处理后再利用。
看村里的老人们一边喝茶一边听戏,女人们一边亲密耳语一边忙碌着自己手中的针线活,温暖的阳光从屋顶瓦缝间洒下来,照在他们满足的脸上,宁静而悠长。
第二天早上醒来,太阳还没有翻过山顶,空气里都是植物的香、泥土的香。走在村里新修的路上,听水渠流淌。水渠有引道,连贯到不同的田地里,像有说不完的亲昵话,要说给每一片不同的田地听。
清晨,阳光还没有露脸,色彩也都躲在暗影里。色彩在等待,只要村对面峡谷的一线曙光亮起来,色彩便被召唤醒来,红的、绿的、黄的、紫的……五彩缤纷,热闹如穿着色彩斑斓、刺有精美彝绣传统服饰的彝族姑娘们。
我们循着远处传来的弦子声,沿着宽敞的水泥路来到果珠彝族乡新修的文化广场,彝族姑娘们拿着绣品在飞针刺绣,而阿黑哥们已经弹起弦子、跳起舞步,让我们靠近的脚步也随之舞动起来。热烈奔放的弦子舞跳得热烈奔放,舞得这么动人心弦,像山泉奔涌,像百花盛开……
是驻村工作队让这里的一切变成新的。穿行走访无数趟,被鞋底和脚掌打磨后的山路,在阳光下闪烁着新打的银器般的光辉。父老乡亲成了亲人。穿着精美民族服饰的彝族姑娘点缀了这座村庄,而驻村工作队队员用生态、脱贫、美丽乡村串联成美的颂词,把这里变成了一个青山绿水中的新彝乡。
作者:许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