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我和我的村庄系列报道②丨 明华山房,换一种方式回乡

 2023-02-22 09:36  来源:昭通新闻网

传统文化里被称为“山房”的往往是别致园林或者是高雅书房,这当然有主人自谦成分。位于云南省镇雄县城南部20多公里的齐心村,2022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的“明华山房”,是地道的大山间的房子。这与“山房”的释义“山间的房子”一致。但“明华山房”的其中一位发起者周昌发另有解释,“与其说是一座房子,倒不如说是一段记忆”。

2023年春节之前,周昌发完成了调研报告《唤醒沉睡老宅留住乡愁记忆的实现机制》,由此及彼,滇东北地区一个边远乡村的“山房事件”能否成为一个模式被复制,或许调研报告给不了答案,但会给关注乡村文化振兴的人以思考。

2月12日,昆明。

与500多公里外的齐心村相比,这里显然暖和多了。周昌发朴实的乡音总会让人想起齐心村的明华山房,明华山房的一木一瓦、一砖一石。

“明华山房能改变一个乡村什么?”周昌发回答,改变不了什么,明华山房只是一个符号,传递出耕读为本的思维,告诉人们即便身处洼地也要眺望远方。

                                                                                                        一

齐心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毛定杰与周昌发亦师亦友。20世纪90年代中期,毛定杰在镇雄师范学校任教,因为家住在县城,毛定杰把宿舍钥匙留给周昌发等几个学生,让他们自由进出。时间长了,不到20平方米的宿舍演变成一个沙龙,包括周昌发在内的几个师范学生在这里练习普通话、撰写文学作品。

“那个时候,文学培养了一代人的情怀。”毛定杰说。

“亦师亦友的关系并未因毕业而终止,一直延续至今。”周昌发和毛定杰表达了同一个事实。

相对其他学生,毛定杰和周昌发缘分颇深。1996年夏天,镇雄师范学校毕业等待分工的周昌发和老师毛定杰参加了镇雄县组织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演讲比赛,分别获得乡(镇)组一等奖和县城组一等奖。

因为有一定的普通话基础,一直渴望进入镇雄县广播电视台工作的周昌发,最终与进入社会的第一次美好愿望失之交臂,被分配到镇雄县最边远的杉树乡瓦桥村的小学任教。

杉树集镇到瓦桥村的道路狭窄,途中还要蹚河过桥。有一次,周昌发到离学校3公里外的一个学生家家访,结束时已经晚上8时左右,回校途中,天空突然降雨,平时走过的独木桥湿滑,在摇摇晃晃中,周昌发的手电筒掉进河里。漆黑的夜,孤独和恐惧随之而来,周昌发只得匍匐桥上,手脚并用完成了人生记忆中最深的一次渡河。

极度贫困地区的农村,有一份工作不易,但这一次经历改变了周昌发随遇而安的心态。

“那时,我就在想,要如何才能改变自己。”多年以后,在闲暇时间与朋友聊天,周昌发都在强调一件事:读书。

因为读书,周昌发从中等师范学历迈向法学博士学位,现担任云南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与国际法教研室主任。

“人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特定环境中的自己,明华山房想表达这样一个认知。”提到明华山房时,周昌发说。

“渴望改变,是周昌发身上最为明显的特点。”2022年隆冬时节,在齐心村的一间办公室里,毛定杰对采访他的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说。

此时,毛定杰驻村工作快接近两年。

刚到齐心村驻村工作不久,毛定杰走访时发现周昌发家几乎废弃的老屋,石头砌成的墙壁给人以年代久远的沧桑感。

“可不可以利用老屋做点事情?”毛定杰在电话里与周昌发沟通。周昌发早就想把老宅改造成村民办事的公共场所,这一次通话,让不谋而合的两人一拍即合。

“最初的想法只是将老宅翻新后用作村里的公共办事场所,原来的名字也不叫明华山房,叫明华别院。包括建筑风格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周昌发说。

从办事公共场所到乡村博物馆的功能改变,从明华别院到明华山房的名字确定,一座以石头为建筑主体的老宅,讲述了一个怎样的乡村故事?

                                                                                                      二

占地600平方米的明华山房被赋予多种功能和多重含义。

明华山房中的“明”和“华”取周昌发祖父和父亲名字中各一字,以期记住大山里父辈甚至祖辈生存的困苦和艰难。

入院大门有对联“明邻里情行朴素事,走乡间路去浮华心”,表达了质朴的家风和乡风。

进入大门,有“远方”两个字的书形石雕,或许蕴含着周昌发3兄弟从小就有走向远方的梦想;或许也剖析了读书可以让人更有远见;也或许镌刻下周昌发父母教导他们“做人做事要想远一点”的朴素道理。

墙体、院坝、栏杆由石材建成,不仅与村庄地理环境融合,还与山房第一代男主人从事石匠手工艺有关。

石头是建筑的史书,以石头为建筑主体的明华山房,其内部功能分为三部分。明华书屋陈列了种植、养殖、文学类等书籍,墙壁上张贴木条刻制而成的“老人常说”,近100条乡间俚语展示了丰富的民间教育要义;农耕记忆馆陈列着家居用具、农耕用具,乡村生产生活的场景跃然其中;“乡间共话”是村民的议事场地,是村民自治的一个载体。

2022年寒假,西南大学一年级学生龙旺回到齐心村院子组的家里,发现村里有些不一样,家门前那栋破旧房子变成了一栋崭新别致的书屋。

作为大山深处的孩子,龙旺从小听得最多的话就是要好好读书,他一直很努力,考取了西南大学电子信息专业。

就读于长安大学的韩孟也是第一次走进明华山房,陈列出来的各种书籍给了他很多惊喜。从齐心村到长安大学,是读书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毕业后当一名乡村教师,用教育改变下一代人的命运。”了解明华山房后,韩孟更坚定了大学毕业后的职业选择。

20多年前,“别人家的孩子”周昌发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师范生,其弟周昌才成为村里第一位大学生,最小的弟弟周一楠也上了大学。至此,那里的村民开始给孩子讲周昌发三兄弟的故事,在一次次重复的故事里,在时代的变迁中,一些青少年走出了村庄,而周昌发三兄弟却谋划着如何回来。

2021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回乡参与家乡规划成为农村走出去的编制人员的一项工作。这一年,周昌发一家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过春节,用废弃的纸壳搭建老屋改造模型,但无论怎样搭建都不理想,就在昆明附近找一些改造过的古建筑作为参考,最后确定保持原貌、加固翻新的思路。

“虽然设计单位给了框架性的图纸,但具体的施工、物件陈列等则需要自己去完成。”周昌发说。

2022年农历二月初一,明华山房改建动工,收集物件的工作同时开始。2022年6月16日,明华山房改建完毕并投入使用,陈列的300多件物件俨然是一幅齐心村的“清明上河图”,同时也像历经沧桑的老人,娓娓讲述一个村庄的悠远历程。

“收集物件有系统考虑,用煤油灯、陶罐、砂锅等日用品再现生活场景,用石磨、风簸、背垫等再现生产场景。”周昌发试图在明华山房构建乡村的一段历史图景,留住正在消失的农耕文明。

这些想法的深层次原因,源于他少年时间与这些物件相伴。

滇东北的大部分山区农村,因山高路窄,人背马驮曾经是历史上的交通运输方式。

作为这种运输方式的人背部分,是每一个乡村少年必须学会的劳动技能。背箩、背垫、打杵组合成“三件套”,背箩用竹编,背垫用草编制,打杵用木制。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20世纪80年代,还是少年的周昌发3兄弟就要背上背箩、套上背垫、手提打杵参与劳作,将唯一能带来家庭收入的烤烟背回家里。

可以想象,一个矮矮的少年负重在山路上行走的样子,背垫长及脚跟,打杵高及半腰。这与身高极不匹配的劳动工具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打杵不能承受背箩的重量,只能让周昌发稍事休息,他必须在耗尽体力之前,找一处高矮合适的地埂或者石头将背箩停靠上边。

“那个困难时期,读书改变命运的想法其实并不明显。”周昌发说,“直到初中毕业没考好进入补习班后,才发自内心地想读书。”

也就是就读补习班期间,周昌发重拾小学三年级萌发的教师梦想。“三年级时值日擦黑板,感觉姿势很像老师,以至于对那间教室记忆犹新。”周昌发说。

而真正触动他的,是一次老师家访时与父母的对话:

“我家昌发话少。”

“别认为他话少,他是在思考问题。”

那个时刻开始,他懵懵懂懂中觉得读书可以改变人,也可以改变一个地方,以至于离开瓦桥小学,到重庆大学读博士,其间本有很多机会做其他职业,但他始终选择做一名教师,小时候种下的种子并未因人生际遇变化而“夭折”。

                                                                                               三

明华山房能够带给齐心村何种改变?

周昌发认为,也许改变不了什么,只有让文化、教育植入村民心中,或许才会慢慢形成改变的力量。

树木与树人各有其规律,明华山房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一个时代是什么样子,而与明华山房有关的人要让齐心村村民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

在明华山房投入使用的半年多时间里,齐心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毛定杰和周昌发持续交流一些齐心村发展的困境及出路。或许很多构想都难以实现,但却彰显了他们牵系家乡的情怀。

一份齐心村驻村工作队提供的资料,描述了过去的齐心村的各个方面:齐心村重峦叠嶂,村民建房大多依山而建。全村没有一条河流,水源极不丰富,储水依靠地下水,村民人工背水或挑水,每逢旱季,水井水位下降,村民每天凌晨起床,到井旁排队等候取水。2000年以前,全村照明用煤油灯。

不过,在时光的演绎中,这已成为齐心村的历史,一代代人曾经经历过。

20世纪20年代,明华山房的第一代主人周海明离开四川宜宾,一路辗转一路学艺,到达镇雄县齐心村时,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石匠了。因当地一户陇姓人家修建房屋,当时10多岁的周海明留在了齐心村,靠石艺生存下来,他的勤劳和智慧融入一件件石器里,描绘出一个村庄的生活场景。

“村里村外的很多石器都出自祖父的手。”提及祖父的石匠精神,周昌发掩饰不住自己的深情。

以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明华山房位于院子村民小组,不远处是齐心村两所小学之一的院子小学,因为各种原因,在那里就读的学生迁移到其他学校就读,虽然上学之路远了,但那里的孩子们仍在坚守读书之路。

2023年2月20日,齐心村的春天一如往常。

雨水过后,农历正月结束。大多年轻人被时光裹挟着,或务工或就学,相继离开齐心村,而明华山房安静地矗立在大山中,默默地告诉来来往往的人,用什么方式离开,又用什么方式回来。

昭通日报记者:汪舒 曹阜金 谭光吉 莫娟 唐龙泉飞 实习记者 田朝艳  谭泽涛  实习生 蒋恒 文/图/视频/剪辑/配音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村庄 二十大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