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3-02-17 09:56“浓情端午粽飘香,传统习俗家家忙;芦笙悠悠情意长,苗家歌舞迎八方。”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永善县马楠苗族彝族乡一年一度的花山节。花山节期间的马楠山,万亩草场上人头攒动,苗家儿女穿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热情的篝火晚会、激烈的斗牛比赛、浪漫的千人露营、精美的苗家蜡染、地道的生态美食等民间竞技和民族风情异彩纷呈,特别是在悠扬美妙的芦笙声中,全民体验式“狂欢”——“万人同跳芦笙舞”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让全国各地游客在聆听直达云端的芦笙雅韵,深切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悠然与惬意的同时,尽享永善县原生态民风民俗带来的激情与浪漫。
祈求风调雨顺的高原盛典
凡是了解苗族历史的人都知道,居住在马楠乡境内的苗族,被誉为“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的民族,其歌舞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素有“芦笙歌舞之乡”的美誉。当地苗族自称“蒙”“阿卯”,于清代后期从湖南、贵州等地迁入现居住地,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支(滇东北次方言)。由于历史上频繁迁徙和动荡不安,其文化断层也较为严重,就舞蹈而言,如今能充分表现苗族社会生活的传统舞蹈类型已经不多了,广泛流行于民间的主要是芦笙舞,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的自吹自舞而得名。
欢快的马楠苗族芦笙舞。
芦笙舞苗语称“惹捱德亘”,是我国古代集歌、舞、乐一体的艺术形态在苗族族群中的留存,历史渊源深厚,有其艺术形态、民族民间传说、历史文献记录可以佐证。明代《南诏野史》记载:“每岁孟春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并肩舞蹈,终日不倦。”清《苗俗记》中也有“男编竹为芦笙,吹之而前,女振铃继于后以为节,并肩舞蹈,回翔婉转,终日不倦”的描述。这说明在当时,苗族芦笙舞就已盛行,并受到文人学士关注。千百年来,苗族芦笙舞在苗族群众中一直绵延不断,世代相传,经久不衰,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因此,苗族民间流传着“听见芦笙响,苗家脚板痒”的俗语,这说明苗族同胞对芦笙舞可谓情有独钟。
芦笙舞表演形态为乐舞一体,舞者即为乐者,处于舞乐不分的状态,而这样的形态往往是古代乐舞的基本形态。经过不断传承和演变,如今的苗族芦笙舞,形式已呈现多种变化,现在马楠乡保存的芦笙舞曲主要有两部:一部是《历史叙事舞蹈级曲》,苗语称“构阿作”;另一部是《祭祀组曲》,苗语称“构辞”。以往仅在特定场景使用,现在年节、聚会、庆贺等喜庆时刻也会表演,主要分为六类(再现古代战争和迁徙的芦笙舞、模仿动物的芦笙舞、反映古代狩猎活动的芦笙舞、祭祀怀念祖先的芦笙舞、节庆喜事时节欢乐的即兴舞、特技表演芦笙舞),通常表演者以男性为主,女性作伴舞,舞蹈风格根据地域环境有所变化,其演奏动作明快,时而蹬跳,时而叠罗汉、栽桩,时而地上翻滚,舞者无论做什么动作,曲子吹奏不间断,芦笙随着身体转动而变,形成了粗犷深沉、自然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苗族同胞英勇顽强、勤劳朴实的气质。
技艺难度极高的芦笙歌舞表演。
芦笙,苗语叫“阿作”,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常用的芦笙是用六根长短不一的竹管插于木制笙头中。管上有孔,管内镶有不同音色的铜片,每管一个音,六管则构成不同的音谱,发音方式有吐音、呼舌音、卷舌音、颤音、打音、抹音、单音、合音等多种。苗家人吹奏芦笙,必定要以舞蹈配合,花山节作为马楠乡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它既是苗族同胞祈求人丁兴旺、风调雨顺的盛大集会,也是苗族青年男女寻偶恋爱、传递情意的节日,更是展示芦笙舞才艺的露天舞台。
从边远村庄登上大雅之堂
2000年4月20日晚8时,第二届中国昆明国际艺术节开幕式在昆明隆重举行,由永善县报送、马楠乡精心打造的芦笙舞《芦笙恋歌》,经过层层选拔和严格审核,亮相开幕式,以古朴的表演艺术形式呈现,受到现场各级领导、嘉宾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据永善县文化馆馆长何涛介绍,马楠乡芦笙舞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单人舞、双人舞,还是四人舞、集体舞,其最大特点是边吹边舞,笙不离嘴,曲不断调,脚不离跳,舞姿丰富多彩,技巧娴熟高超,可以说是苗族文化一大特色。特别是苗族芦笙舞中的娱乐性舞蹈,可以不分场合,农闲时节、朋友聚会、走亲串戚、群众性文体活动等,随时都可以进行表演,少则一两人,多则几十人。规模较大的娱乐性舞蹈表演,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活动,不仅参与人数众多,而且项目丰富多彩。等到花山场上人头攒动时,主持人便会组织成百上千人围绕在花杆脚,呈多层圆圈同时进行表演,场面热烈壮观,到处呈现出载歌载舞、龙腾虎跃的情景,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芦笙恋歌》的演员,全部是来自马楠乡的苗族同胞,其指导老师是土生土长的云南省级芦笙舞传承人杨光辉。该芦笙舞难度在于实吹实跳,舞步以矮桩为主,表演时必须真吹真跳,达到笙舞合一,这种舞蹈形式也一直传承至今。作为传统舞蹈,芦笙舞不但广泛流传于民间,而且还冲出苗寨,走向全市、全省、全国,登上大雅之堂。近年来,马楠芦笙舞先后入选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并多次参加国家和省、市、县举办的各种大型文艺演出活动,深受观众喜爱和好评。2012年1月,马楠乡被原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人山人海的马楠花山节场景。
近年来,永善县围绕“云上草原·浪漫马楠”定位,全力推进马楠文化旅游发展,先后编制完成了《马楠乡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目前,该乡已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苗族风情街,完善观景台、游客观光栈道等旅游设施。同时,将苗族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加大苗族服饰、蜡染的开发力度,加快推进当地餐饮、服务业发展,并编制完成文化旅游招商引资项目,采取多方宣传、多措并举、多业共推等方式,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全力宣传好、开发好、发展好马楠。
云端之上,苗岭飞歌。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处处粽叶飘香。马楠乡苗族同胞又将身着盛装,齐聚一堂,载歌载舞,共享丰收喜悦,共话乡村发展。全国各地的朋友们,何不忙里偷闲,前往马楠,喝一杯苗家三道酒,听一曲苗族山歌,赏一段芦笙舞,感受苗家的热情,领略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把苗族芦笙舞技艺代代相传
“芦笙舞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传统舞蹈,分为吹笙伴舞、吹笙领舞与吹笙自舞……”2022年3月25日,由永善县文旅局、马楠乡马楠村联合主办的“非遗进乡村·传承在行动”苗族芦笙舞培训活动在马楠乡文化传习所举行,全村返乡大学生、苗族手工艺人等80余名学员参加培训。此次培训为期15天,邀请省级苗族芦笙舞传承人杨光辉进行专题授课。培训中,杨光辉介绍了马楠苗族芦笙舞概况,并从芦笙的指法、吹奏的姿势,芦笙的音位指法、吹奏芦笙的气息运用,到吹奏芦笙的音阶练习等进行教学,同时认真指导参训学员在练习中的不足和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其间,杨光辉认真教学,学员刻苦练习,营造了良好氛围,让学员在笙歌乐舞中感受到浓浓的民族文化底蕴。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民风民俗,凝聚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近年来,永善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契机,组织人员深入乡村进行广泛调研,进一步收集、整理苗族芦笙舞相关文字、图片及影像资料,并积极做好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工作,对已列入市级以上保护名录项目,进行分级保护,确定保护单位,落实保护措施。与此同时,结合全县文旅融合发展,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依托县文化馆、乡(镇)文化传习所等公共服务阵地,组织县文旅局、县教体局等单位联合开展苗族芦笙舞培训“六进”(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活动,邀请专业院校专家教授和省、市传承人带徒传艺,培养新人。另一方面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组织文艺骨干到上海、重庆、昆明等地参加各种大型文化旅游活动,通过发放资料、现场表演、播放宣传片、推介苗族手工艺品等方式,宣传文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一步提高永善县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力促进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民族民间文化持续繁荣发展。
在此基础上,永善县坚持“弘扬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特色、提升永善形象、促进旅游发展、展示永善魅力、巩固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的办节宗旨,采取“以节为媒、借节传播”的方式,把云南·永善马楠苗族花山节举办成苗乡狂欢的盛会、民族文化的盛会、旅游发展的盛会、民族团结的盛会,吸引了八方宾客齐聚万亩草场欢度苗族花山节,感受云上马楠浪漫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