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3-02-09 11:04著名作家、诗人、文史专家郑千山的新著《千山说荟》(云南民族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内涵和较高文学审美品格的重要作品;是云南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地理文化生动的文学呈现;是一部作家兼文史专家郑千山积多年文史研究成果和辛勤文学创作之心血,相辅相成的重要收获;是作者献给我们这个伟大时代和广大读者的一部奇书。
这部《千山说荟》由《千山说荟》《千山吟草》《碑联摭拾》《师友玉盏》四辑组成。四辑的表现体裁形式虽不同,但主要题材和内容,都是几千年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特别是云南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理生态文化的文学表达。而其中的重要内容,集中在《千山说荟》一辑中。郑千山在“后记”中说到书名时,还特别对“说荟”作了解释。认为“说荟”是文史界的一种说法,主要指小说,如清人陈世熙的《唐人说荟》就有这个含义。因此,作家便以“说荟”的形式来书写他几十年研究文史题材的收获。因这辑的内容特别厚重,便以这辑的辑名为书名。这本以文史题材为主要内容的书,作者在诗词、碑联及师友的题赠中都有涉及。就“荟”而言,其本义是指植物茂盛、丰郁的样子,多种郁郁葱葱的植物生长在一起,精华荟萃,格外引人注目。因此,笔者将其引申为一部美文佳诗荟萃的好书、奇书。
一本主要以文史内容为题材创作的文学作品集,就云南的创作看,还是不多见的。这是郑千山的特长,也只有郑千山才有这个能力做到。笔者认识作者快30年了。开始认为他是报纸副刊编辑、诗人、散文家。后来知道以他为主创建了云南传统蒙学研究会,他对文史颇有研究,特别是越到后来,读到他文史题材的散文和诗歌,参加他组织的报社征文活动,加入他“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的采风活动,并深入独龙江大峡谷生活,交往多了就知道他有研究文史的家庭背景,就越对他刮目相看了。郑千山12岁便开始写古体诗,他的外公是文史“拥趸”的数学家刘声烈,和著名文史专家、作家巴金、方树梅等都有交往。外婆金琼英与周恩来、许寿裳、许广平、台静农等人交往的故事,让他着迷,也因此爱上了文史和文学,并读了不少文史类书籍和文学作品,还购买了《鲁迅全集》等重要文献。这一切,都为他以后研究文史与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云南日报社公开考试招聘的竞争中,他作为一个学医的业余文史研究者,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成为一名党报的记者、编辑。从此,在结合新闻业务、副刊工作中,开始对文史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和文学创作。他主持的报纸副刊,具有深厚的文史内蕴,甚至和企业联合举办的征文活动,也重视宣传企业的文化精神。例如:在联合赛伦房地产有限公司开展昆明顺城街改造的征文中,就是以弘扬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为主题进行。我应邀参加,就写了中学历史课上一位来自云南的马老师,讲的顺城街野史中的有趣故事,还有出生在顺城街的文化名人纳训翻译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征文以“百年顺城,顺城百年”为中心,名人名家名文,弘扬时代主题。他还在副刊文章中纠正了一些历史、文化、名人及遗址的问题。如:杨一清籍贯不是江苏镇江而是云南安宁,聂耳出生地不是玉溪而是昆明。郑千山博学多闻,具有深厚的文史知识修养,不仅把报纸的副刊办得很有文化品位,而且在历史文化研究上,也非常深入。在文学创作上,他无论新诗旧诗,还是散文、学术评论都硕果累累,进入报社后创作出版的散文集《溪山品茗》,一篇篇历史文化散文,把高雅厚重的历史文化题材写得文采飞扬、不拘一格、别有天地,显示了一名文史专家与作家诗人写作的个性特点。
收录在《千山说荟》这本文史新著中的作品,无论是“说荟”“吟草”,还是“摭拾”碑联,比之他过去的作品,更显“史”的厚重与珍贵,也更有“文”的成熟与审美价值。如果说《溪山品茗》以前的作品,以清新的特点引人关注的话,那么《千山说荟》则以沉郁凝重的风格,显示了一位文史专家与作家在写作上不断攀登高峰的最新成就。
就《千山说荟》的思想内容而言,我再次看到一位文史专家、作家诗人,情牵文史,对文史情有独钟的情怀。以史为中心,对文史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加广泛。广泛中,他又善于与时俱进,联系现实,注重文史的时代意义与现实价值。这些都在《千山说荟》一辑中表现得非常突出。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伟大庆典中,郑千山集中精力对党史、新中国史进行发掘、研究与写作。新的人物,新的史料,不断被发掘出来,成果丰硕。有的甚至是第一次披露,让我看到,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远在彩云之南的祖国边疆被革命的星火点燃,时代浪潮波澜壮阔,年轻的云南籍共产党人,在初心的红船上,劈波斩浪、前赴后继、英勇无畏,用热血和青春,在党史上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史诗般的红色传奇故事。《千山说荟》讲述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有《从云南省立一中走出的共产党员》《鲁迅与云南籍共产党员》《用生命书写多项传奇的郑易里》《革命小英雄梁元斌之死》《“西南二士”聂耳天虚的莫逆之交》等。以“学运堡垒”昆明一中走出的共产党员为例,个个都是为党史增辉添彩的历史人物。聂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作曲者。楚图南,不仅是云南最早的共产党员,还是新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德三烈士,中共云南和西北地方组织的创始人。出生于昭通的李国柱烈士,昭通最早的共产党员,共青团云南省委首任书记。同样出生于昭通的刘平楷烈士,是乌蒙山区的早期革命家。李鑫烈士,中共云南地方组织的创始人之一,个旧矿工运动领袖。赵镕,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被毛主席誉为“学者、战士、真诚的人”。柯仲平,毛主席称他是“狂飙诗人”。还有王友德、郑易里、杨青田、张永和、赵祚传、李国定、陆万美等,都是党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在红色历史的开拓研究上,不少史料和人物,都是郑千山首次披露,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如:鲁迅与云南籍的共产党员,过去除极个别有所涉及外,像集中这么多云南籍共产党员与鲁迅的联系,尚属首次。在文史题材的写作上,郑千山发挥他作为作家的长处,用“说荟”的形式,即讲故事来反映历史人物的事迹,亲切、平实、自然、生动、有很强的现场感,引人入胜。《革命小英雄梁元斌之死》,讲述出生在昭通盐津县桃子坝,年仅19岁的梁元斌烈士,在和反动派李宗黄的斗争中,义愤填膺,揭露李宗黄罪行,英勇赴死的英雄形象让人难忘。在讲述革命先辈的这些故事时,作家除注重故事的生动性外,还善于运用细节来增强人物的性格特点与生活的真实感。写郑易里的革命人生道路,翻译马恩经典文献《资本论》的曲折过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所发明的“郑码”等,不仅故事富有传奇性,而且细节也很生动。一名共产党员的百年人生道路,在郑千山笔下活了起来,给读者许多启示。红色历史及革命先辈的理想初心所彰显的精神,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照耀我们在新的征程上,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千山说荟》中的历史文化及历史人物,在郑千山那里,题材广泛,可谓上下五千年,各个时代,风云激荡,波澜壮阔,情丝万丈。从滇青铜文化到滇王金印,让读者看到彩云之南的文明进程早在太史公笔下,虽惜墨如金,却撰写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伟大史诗。盘龙文化浩瀚悠久、赛典赤的历史功绩、大航海家郑和的不朽伟业、龙头街史语所保存的文物的传奇故事、古代真庆观建筑群所承载的中华文明等,历史名人、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组成的文史大观,所演绎出的一段“新刻拍案惊奇”,让人在惊异之后所产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无不显示郑千山文史研究、写作进入了一个从自然到必然的可喜阶段。在写作上,他除了讲故事外,随笔、游记、抒情、考证、说理等兼容其间,自由活泼,丰富多彩,好读可思,提升了作品的审美空间。
《千山说荟》的文史与文学价值,在《千山吟草》《碑联摭拾》等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呈现。书中所收的200余首(幅)作品,文雅优美,圆润流转,清新自然,显示了这位从12岁开始习古诗的诗人,师法传统诗词,特别是绝句、律诗,遵循音韵、平仄、对仗律定和用典的自然上所下的功夫。一些楹联、碑文镌刻在历史文化名城昆明的风景名胜区,为众多游人称赞。这些均让我这个诗词爱好者佩服。这和时下众多诗词、楹联学会那些不懂装懂的所谓诗人,流行的“老干体”,甚至顺口溜、打油诗,“口号联”划清了界限,回归到了旧体诗词艺术的品位上为繁荣发展优秀传统诗词文化,郑千山用自己的作品作出了贡献。著名旧体诗词专家,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诗词学会会长朱籍的序言,对该书作了全面而精准的评价。
《千山说荟》作为一本以历史文化为题材的文学作品集,在当前出版,其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都不可小视。郑千山多年坚持研究历史文化,在文史研究和写作上,形成了一条他认准的学术、创作之路,成果斐然,并一步一步地进入成熟的境界。这本书题材、内容的厚重与广泛,写作手法的丰富多彩,使其更具可读性与群众性,让读者在阅读中认识历史,了解历史。这部作品也因此值得推广和肯定,也显示了郑千山的文史研究与写作的时代意义和历久弥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