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仁心一片 和美家园 ——记巧家县金塘镇仁和村党总支书记王自琴

 2023-02-07 09:13  来源:昭通新闻网

从村委委员到村党总支书记、从兴隆村到仁和村、从小村官到公务员,不管身份如何变化,她始终将党员的责任扛在肩上,保持着那颗为民着想的质朴之心,俯身躬行。工作开展在哪里,她就把党旗树在哪里,她就如同一枝傲然生长在党旗下的腊梅花,迎风生长、向下扎根、向上开花,将红色党旗衬托得别样红。她,就是巧家县金塘镇仁和村党总支书记王自琴。

党建引领 惠民实事赢得民心

2001年,王自琴高中毕业,她回到家乡巧家金塘镇兴隆村当起了代课老师,半年后,恰逢村委会换届选举,被选举为村委委员,从此就开启了与村民打交道、为村民办实事、替村民谋出路的村干部之路。2019年3月,她被调到仁和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同年9月,考取了巧家县乡(镇)公务员。因为当时恰逢脱贫攻坚验收,为了向组织交出一份合格的脱贫攻坚答卷,她主动向组织申请继续留在仁和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虽然当时来仁和村的时间不长,但我发自内心想为村民再实实在在做点事。”质朴的话语里藏着她一心为民的坚定想法,“我是农村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整个村“两委”班子就她是外村人,其余都是本村人。初到仁和村时,党支部软弱涣散,干群关系不太和谐,群众支持村“两委”工作的热情不高。仁和村基础设施、产业建设等工作推进迟滞,群众的思想工作难做,全村工作打不开局面。面对这些难题,并没有让她退缩,而是主动出击,她相信只有通过党建引领,抓基础强基层、树先锋强示范、重服务强保障,才能凝聚民心,真正长久地带动仁和村的发展。首先刀刃向内,从村“两委”开始改变工作作风,提升行动效率入手。她反复劝诫村干部要时刻想着“我们处理问题要反思为什么、凭什么、怎么做?”通过与村干部及时交心谈心,探讨存在问题、寻求解决办法,提升大家工作积极性。鼓励党员要认识到作为一名党员的光荣感和使命感,要起到带头作用。最后动员致富带头人,唤起他们对家乡的归属感、荣誉感,号召他们共同参与家乡建设。将这部分人的思想改变后,再通过院坝会、群众会等方式,把党的声音、国家的政策讲给群众听,让群众真正了解到党中央对基层百姓的关心关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1995年出生的杨和忠来到仁和村委会工作了两年多,他切身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和党支部的变化。“现在大家都是一条心,干在一起,想在一起,非常团结,有激情。我自己以前遇事总是冲动极端,现在都能冷静处理。”杨和忠说。

要致富,先修路。“我刚来的时候,仁和村只有3公里的硬化道路。”王自琴说起刚到仁和村的场景,仍觉得难以置信。2019年,王自琴提出紧抓脱贫攻坚机遇,村“两委”班子每人自筹5万元资金为村里改扩建道路的建议,得到了村“两委”班子的全力支持。最终在党委、政府和各级部门的关心帮助下,成功实现21公里村组道路全部硬化。紧接着,她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设了净水站,安装约51公里的管网覆盖了18个村民小组,解决了全村2000多人饮用水难题,让群众喝上了干净饮用水;安装了2.8公里的导洪管,三面光沟渠浆砌12公里,解决了农业灌溉用水难题;拆危拆旧232户约60000平方米。提升了村容村貌,道路硬化了、喝上了干净的饮用水、沟渠修通了……随着一件件惠民利民的实事落地落实,如同一把破冰利剑,彻底融洽了村民与村“两委”之间的党群干群关系,让他们相信了村“两委”是能带领仁和村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的。

说起刚到仁和村时,群众的不支持与不配合情景仍清晰地闪现在王自琴的脑海之中。野鸭村村民小组的村民李某某就是一个典型,每次开院坝会她都是带头提反对意见的“刺头”,由于她家移民搬迁安置至此,总觉得不受村民欢迎,对当地群众和村干部都怀有敌对情绪。后来,王自琴多次带领村干部到她家交心谈心,了解生活困难。得知她家的入户路没有硬化,在户间道硬化过程中主动将她家的入户路纳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此后,村里的各项事务她都积极参与,在拆危拆旧中,甚至主动站出来,不但自己率先拆,还动员村民们积极配合拆,成为村民们称赞的代表。

齐心协力 共抓美丽家园建设

“矮处高山人”曾用来笑话生活习惯差、不讲卫生的人,仁和村距离巧家县城6公里,位于金沙江沿岸,却被长期冠上这个“标签”。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村民的不良生活习惯、提升生活质量,建设美丽干净的家园,打破外界对仁和村的负面印象。村“两委”紧抓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整治等机遇,拆违拆旧、组织村民卫生环境大扫除、专人负责村环境卫生。通过院坝会、小组长会等将村民聚集起来,讲爱护环境卫生的重要性,教大家如何操家理务,评选优秀家庭……通过一系列活动,村民的生活陋习逐年改变。

走进仁和村,再难见到泥水、粪水横流的场景,走在干净宽敞的村组路上,家家户户盖起了砖房,野花古树环抱,如同置身在一个天然氧吧里。

现在村民都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家家房前屋后都收拾得干干净净。那个“矮处高山人”的“标签”也随着美丽干净的仁和村的转变而被人渐渐忘却。

乡村振兴 芒果产业蓬勃发展

乡村要振兴,产业先振兴。仁和村种植芒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传统芒果树管理难度大,有季节性限制。王自琴带领村、组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到四川攀枝花等地考察,最终决定在仁和村大力发展芒果产业。截至目前,新种植芒果3000余亩,并通过镇级验收。每亩600元以奖代补资金已全部兑现给群众,接下来准备嫁接四季芒果金煌、凯特等多个品种,让村民实现一年四季都有芒果可卖。

“芒果的产量高,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好,还能美化家乡。我们计划打造万亩芒果园,把芒果打造成仁和村的特色产业。”这是王自琴的“十四五”发展规划。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困难重重。为了让村民打消顾虑,村“两委”决定让村干部、党员、本村德高望重者以及返乡创业青年率先种植,面对有畏难情绪的群众,党员主动去做思想工作。“我是一名党员,我就是要以身作则。”这是全村55名党员时刻挂在嘴边的话,他们将党员的使命和责任真正地扛在了肩上,践行在行动上了。

发展产业中,王自琴负责片区的一位村民让她印象深刻。何某某对于发展芒果产业很不支持,60多岁的老人,他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适合发展芒果产业。王自琴多次耐心给他讲解了乡村振兴政策、全国各地的芒果市场、仁和村的资源优势、孩子将来回村的发展前景进行了一一讲解,最终打动了老人,直接把在外务工的儿子叫回来,他们一家种植了芒果30余亩,他还积极动员其他群众要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大力发展芒果产业。

村“两委”协调资金建设抗旱塘,争取“百千万”示范工程项目,村民自发组织代表采购芒果树苗,在全村党员的带领下,仁和村种植了近3000亩的芒果。放眼望去,满山遍野的芒果树茂盛生长,三年后,将挂满“致富果”,成为仁和村民的“招财树”,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深谙这个道理的王自琴,真正做到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仁和村党总支的带领下,党组织得到健康成长。目前,仁和村党总支共有党支部4个,共有党员56名,其中预备党员2名,占党员总数的3.5%;女党员11名,占党员总数的19.6%;少数民族党员1名,占党员总数的1.7%;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6名,占党员总数的10.7%;35岁以下的党员7名,占党员总数的12.5%;35岁至60岁的党员37名,占党员总数的66%;60岁以上的党员12名,占党员总数的21.4%。党员结构进一步优化,党建引领作用更加明显。相信在乡村振兴中,仁和村党总支将带领全体村民跑出幸福的前景。

县政协到仁和村开展“协商在基层”活动。

        昭通日报记者:毛利涛 实习记者 田朝艳 文/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张永刚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张永刚
标签 >> 巧家 党建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