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3-01-29 09:33热情好客。
鲁甸,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处于古“南丝绸之路”要冲,素有“千年银都、朱提之源”之美誉。全县居住着汉、回、彝、苗、布依等14个民族近5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10.3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1.4%,属多民族散杂居地区。
近年来,鲁甸县各族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切实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进步“双融合双促进”,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连续三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集体”荣誉称号,奏响创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奋进乐章,谱写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党建引领 共筑思想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长期以来,鲁甸县各级各部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切实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鲁甸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民宗部门牵头协调,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鲁甸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压实、措施有力;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列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综合考核,印发《鲁甸县2022年度综合考核评价实施方案》,制定《鲁甸县统一战线工作综合考评细则》,有力推动全县各单位、各行业、各领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走深走实。
鲁甸县加强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学习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万名党员进党校”“基层党组织书记大轮训”培训、交流座谈等形式生动开展,确保各级党员干部学深悟透弄通做实。去年以来,组织全县1万余人开展“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知识测试”和“鲁甸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知识测试”,提高各级党员干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的知晓率。
目前,鲁甸县成功创成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成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1个、教育基地1个,创成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47个,命名了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45个、示范家庭55个,推动形成了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创建工作格局。
载歌载舞。
示范带动 共建精神家园
近年来,鲁甸县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使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
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平安家庭”“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优秀先进评选表扬活动,在各族群众中深 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县以榜样引领、用典型带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
2022年6月,顾旭昌家庭被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表彰为“全国最美家庭”,同时也是鲁甸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顾旭昌家在茨院回族乡一个回汉杂居的小村庄,当地民风淳朴,群众勤劳善良,世居的回族和汉族群众守望相助,他的家有过4次搬家经历,其中3次是与回族邻居一墙相隔。大家和谐友善相处,农忙时节大家互帮互助。在这个家庭里大家更是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生活上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包容,成为鲁甸县纵深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典范。
顾旭昌家庭只是鲁甸县民族团结进步的一个缩影。为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鲁甸县制定了《鲁甸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宣传工作方案》,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知识教育、常识教育以及民族政策、理论实践教育,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县干部群众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起来想、一起来干;坚持弘扬“感恩奋进、自强自立、同心同向”的恢复重建精神,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鲁甸6.5级地震灾区涅槃重生,鲁甸“一园三馆”、红石岩堰塞湖治理工程等,成为展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以及在大灾大难面前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精神标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村规民约,引导各族群众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引导各族群众倡导文明新风,移风易俗改变陈规陋习,积极营造邻里团结、家庭和美、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动员县域内餐饮、住宿、商超重点行业领域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行业公约,推动共同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
夯实基础 共谋经济发展
春节期间,走进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只见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社区服务中心、学校、医院、商超、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宽阔的柏油路上行人来往穿梭,家家户户喜气洋洋,相约着逛街出行,享受着团聚的幸福时光,畅聊着新年的小心愿,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近年来,鲁甸县举全县之力、聚全民之智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成卯家湾安置区等1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点),4.38万搬迁群众实现“挪穷窝”“斩穷根”。96个贫困村(社区)全部出列,3.2万户12.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年高质量摘掉贫困县帽子,同全国全省全市人民一道跨入小康社会。
立足易地搬迁不仅要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还要让群众“能致富”的发展理念,鲁甸县精准实施一大批产业、就业、基础设施等项目,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坚守“一个民族也不掉队”的承诺,践行带领各族群众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责任。大力推进花椒、核桃、樱桃、苹果、马铃薯等特色产业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引进海升集团建设高标准苹果产业园2万亩,苹果种植面积达11.4万亩,实现年产值2.88亿元。
目前,鲁甸县花椒种植面积达32万亩,实现年产值9.45亿元,成功申报全省“一县一业”特色县,“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的定位更加凸显。文桃茨片区“苹果之城”、小寨“樱桃小镇”等建设初见成效,各族群众增收的基础进一步筑牢。各族群众生活环境、生产条件、生活质量大幅改善。
交流互促 共搭融合平台
厚植共同体理念,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的种子在娃娃心中、脑中生根发芽。近年来,鲁甸县各级学校积极构建相互嵌入式教育教学环境,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有序推进各族学生合校、所有班级混合编班,所有开设寄宿、半寄宿制学校实现混合住宿,促进各族青少年相互理解尊重、相互包容欣赏、相互学习帮助。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一体的教育平台,组织观看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等优秀影视作品,开展征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在各族青少年心灵深处厚植中华文化基因和爱国主义精神。建立14个“青少年交流基地”(乡村少年宫)、1个青少年活动中心,在各中小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各族少年手拉手”主题班会与“小手拉大手,共建中华大家庭”少先队活动,定期在少年宫组织举办特色活动。
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在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当地通过组织引领、宣传教育、贴心服务、互嵌交融、发展增收、依法治理等措施,守初心、润人心、暖人心、聚人心、惠人心、安人心,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成为和衷共济、共建共享的示范引领。做实民族团结进步和党建“双推进”创建机制,在全县创新推广“133454”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体系,以网格化、社会化服务为方向,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凝聚社会价值共识。在全县13个乡(镇、街道)构建各民族共居结构,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谐共居,深度融合。在社区、小区、后扶车间等组织开展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微活动”,通过户外拓展、技能培训、青年之友等方式,为社区内部及周边各民族搭建相逢相识、相知相恋的互动平台。在各级便民服务大厅设立民族事务“一站式”服务窗口,为各族群众提供落户、就业、就医、就学、技能培训等优质服务,努力实现各族群众在住房保障、户籍管理、教育、医疗卫生、法律援助等方面享受城市均等化公共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积极干事创业。加强东西部对接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制定印发《鲁甸县沪滇对口协作“十四五”规划》,推动东西部政府部门之间、市场主体之间、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对接,实现双向流动。
鲁甸县充分发挥旅游景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地理人文禀赋和优势资源,依托国家3A级景区龙头山镇朱提银文化馆、地震遗址纪念馆等载体,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教育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意识。广泛开展共度中华传统节庆、共讲中华民族团结故事、共唱红色歌曲、共跳红色(民族)舞蹈等文体活动450余场次,惠及群众9万余人次,促进各民族相互欣赏、增进交流,推动实现各族群众共生共乐。依托全县建成的22个民族村(社区)文化室、50个乡村民族文化广场和两个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点,组织开展各类民族服饰展演、地方文艺、歌咏比赛、书法竞赛、民族传统体育等活动,引导各族群众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探索“感恩共筑中国梦,和谐奋进新鲁甸”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路,投资200万元筹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题馆,切实打造成为全县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讲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文化交融汇聚的故事。
治理有效 共创安全环境
鲁甸县以社区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主阵地,以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为示范点,依托13个乡(镇、街道),结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社区)和党建工作“双推进”创建机制,全面建立“133454”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体系,以户为单位、以人为落点,组织乡(镇、街道)、村(社区)干部、楼栋长入户走访,切实做到“五必访”“五必知”“五必做”“四带”,确保社区管理有机构、队伍有人带、工作有人抓,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积极引导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生活,和睦相处、守望相助。
全面推动建立网格化、社会化服务管理体系,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法治宣传工作相结合,建立“县级领导包片、一个单位牵头、多个单位负责、干部职工参与”的立体工作网络,在全县设置网格28个、配备网格员174名,对城区各街道商铺和居民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做到每一个街道及小区,每一个路段及门店,每一个楼栋及住户,都责任到人。将民族事务纳入网格,综治、信访、司法、公安、城管、应急、民宗、镇(街道)、村(社区)等治理合力全面形成,民族事务治理水平持续提升。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利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宪法宣传周、 “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时间节点,创新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在政府门户网站开设普法专栏,开展“政法挂千村、乡村法治行”“尊法守法、携手筑梦”等法律进乡村、社区活动,全力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强化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各族干部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显著增强。树牢国家总体安全底线思维。建立健全统战、民宗、司法、公安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涉民族宗教隐患排查化解,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化规范化,落实人员管控,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早、解决在小,促进全县和谐稳定。
加强民族宗教领域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引导民族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找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与社会心理的契合点、与民族感情的共鸣点、与群众切身利益的共同点,把信教群众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民族团结、共建美好精神家园上来,推动民族宗教由管得住向管得好转变,全县民族宗教领域总体保持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昭通日报记者:谭光吉/文 通讯员:丁世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