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2023-01-17 14:59新华社北京1月15日电题:抗击疫情,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我国三年抗疫实践系列述评之四
新华社记者
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面对世纪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全局、果断决策,从疫情之初就把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综合多学科力量,统一领导、协同推进,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尽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抗击疫情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三年来,我国始终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密切跟踪病毒特点,研判疫情形势,加快推进疫苗接种和药物研发,科技抗疫取得重大进展。我国加强疫苗、快速检测试剂和药物研发等科技攻关,启动全球最大规模疫苗接种。利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方法,为流调及时定位病毒传播链提供了坚强助力。
密切跟踪病毒特点:每一步调整优化都基于科学认识
“从多项研究结果来看,与原始株、德尔塔变异株和奥密克戎几个早期发现的进化分支相比,XBB的进化分支的免疫逃逸能力明显增强,但致病力未见明显增加。”
近日,针对公众关注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XBB系列变异株,中国疾控中心第一时间跟踪研判,发布权威信息。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表示,我国进一步加强了新冠病毒变异株监测,持续研判XBB系列变异株全球流行态势及输入我国的风险,对国际上XBB流行国家新出现变异株的传播力、致病力和免疫逃逸能力等开展动态监测,并针对性地建立应对流行的预案。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持续跟进全球疫情态势和病毒变异特征,结合防控举措实施效果进行动态评估。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我们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
三年来,通过大量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国拥有了有效的诊疗技术和药物,医疗救治、病原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能力持续提升,对于新冠病毒的传播规律和临床治疗特点有了新认识。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正持续跟踪监测研判新型变异株对我国疫苗、药物、检测试剂研发的影响,做好应对预案。
总体上看,奥密克戎变异株对我国已上市核酸检测试剂的性能无显著影响,小分子药物对变异株仍然保持疗效。专家研判认为当前新冠病毒传播力不断增强,病毒变异表现出趋同进化现象。
从“二十条”到“新十条”再到“乙类乙管”,每一步调整优化,都基于科学认识,也基于循证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为了更加精准科学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
收录全球公开的新冠病毒基因组数据1477万条,为全球181个国家和地区250余万访客提供数据服务,累计下载数据超100亿条……
自2020年1月以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始终密切关注着病毒的一举一动。
在这里,科研人员不断开展新冠病毒基因组数据的整合质控、变异演化监测追踪和高风险株系的预警预测工作,并根据新冠病毒的序列增长情况,研发了系列快速解析新冠病毒变异演化分析的方法流程与在线工具,在病毒溯源、变异演化监测、疫情研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类的发展史,也是同疾病的斗争史。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
第一时间分离鉴定出病毒毒株并向世界卫生组织共享了病毒全基因序列,确定病毒序列后14天完成核酸检测试剂研发和上市,五条技术路线并行推进疫苗研发,筛选出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一批有效方药获批上市,一批有效治疗方法被纳入临床诊疗方案……
疫情暴发初期,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指导下,成立了由科技部为组长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为副组长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余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科研攻关组,并成立了以钟南山院士为组长、14位院士专家组成的科研攻关专家组。
我国重点从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五大攻关方向进行部署,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科研攻关,打了一场科技抗疫战。
近日,我国国产体外膜肺氧合治疗(ECMO)产品获批上市。作为国产首个ECMO设备和耗材套包,性能指标基本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广大专家学者和科研工作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专业优势,在分析疫情形势、完善防控策略、指导医疗救治、加快科研攻关、修订法律法规、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献计献策,为疫情防控斗争作出重要贡献。
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
如何找到对付病毒的药物,是抗疫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疫情,让人们更加认识到科技创新水平、药物研发水平的重要性。
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多路径药物研发,迅速遴选多种治疗药物,多种药物或疗法纳入诊疗方案。
疫情初期,中国药科大学统筹协调多方资源,围绕新冠病毒的致病机理、快速检测、免疫调控、虚拟筛选、药物设计及中西药防治等相关重大科学问题,启动了一批应急专项科研项目。
2020年春节,从大年初一开始,中国药科大学李志裕教授就带领团队翻阅文献,进行药物研发,团队连轴转了20天,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终于攻克了药物合成的技术难题。
当前,我国正积极推进小分子药物、广谱中和抗体、鼻喷型预防药物的研发工作。阿兹夫定、BRⅡ-196/198联合抗体、“三药三方”、散寒化湿颗粒等10款抗新冠病毒药物获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或增加新冠肺炎治疗适应证。同时瞄准阻断病毒传播,积极推进预防性药物研发,在研小分子药物进展顺利。
此外,现行版医保目录内新冠对症治疗的药品有600余种,品种比较丰富。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现行的新冠药品报销政策,辉瑞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Paxlovid)仍可临时报销至2023年3月31日。
疫苗作为用于健康人的特殊产品,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大规模接种疫苗,被科学界公认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降低重症和死亡率的有效手段。
我国五条技术路线疫苗研发目前均取得突破。现有5款灭活疫苗、2款腺病毒载体疫苗、5款重组蛋白疫苗、1款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等13款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
同时,基于黏膜免疫的鼻喷式/吸入式疫苗提供了阻断变异株传播的屏障。通过不断优化序贯加强免疫策略,已有多款疫苗获批用于序贯加强免疫的紧急使用。变异株疫苗、多价广谱疫苗临床试验进程不断加快,多款单价、多价变异株疫苗正在开展临床试验。
从人群免疫水平来看,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得到普及。全国目前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超过34亿剂次,疫苗接种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2%和90%以上。
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持续流行,病毒变异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越是面对这种情况,越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只要坚持用科学理性“对症治疗”新冠病毒,我们就一定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