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日报
2023-01-16 16:02司莫拉佤族民俗文化陈列馆
见证独龙江乡变迁的新旧跨江大桥
翁丁佤族新寨
希望你们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回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
——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考察调研时强调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希望乡亲们再接再厉、奋发图强,同心协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努力创造独龙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2019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独龙江乡亲们回信
新春临近,独龙江峡谷草果再获丰收,沧源边境村寨游人如织,司莫拉佤族村木鼓声雄浑……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全省上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始终,以“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高站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 13个州(市)和90个单位
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
示范州(市)和示范单位
● 民族地区通航运营机场达到11个
● 5个民族自治州进入高铁时代
● 民族地区所有乡镇和行政村
100%通硬化路、通邮
4G网络和宽带实现全覆盖
● 实施四轮民族团结进步
“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
建设50个示范县
357个示范乡镇
4642个示范村(社区)
● 创建102所民族优秀文化教育
示范学校
● 建设85个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29个少数民族特色乡镇
78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沿足迹看变化
司莫拉
牢记嘱托
团结奋斗更幸福
层层叠叠的梯田里油菜长势喜人,随处可见的牛头图腾尽显民族文化特色,沐浴在冬日阳光中的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欣欣向荣。
讲解员罗爱艳正用自己的故事开场,向游客介绍司莫拉:“我嫁到司莫拉22年,见证了佤寨的变化,感受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真情,大家互相了解、互相包容、互相帮助,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2020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司莫拉佤族村看望乡亲们,叮嘱大家要“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为了讲好“幸福司莫拉”的故事,清水镇组建了一支50余人的讲解队伍,每天在司莫拉佤族村向游客提供义务讲解服务。
“讲解员里有佤族、汉族、景颇族等民族,我们在讲解之余,还自发组建了群众文艺队,交流表演各民族的舞蹈。”罗爱艳自豪地说。
在司莫拉佤族民俗文化陈列馆两侧,高高低低的人形木桩吸引游客驻足观看。三家村党总支副书记李家免介绍:“这些木桩既是佤族家庭之间、邻里之间和睦的象征,如今又被赋予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内涵,昭示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月19日,幸福书吧、咖啡吧都将开业,佤王府内的传习馆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佤族清戏也将上演。”清水镇党委副书记张晴说,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随着产业兴旺、民风淳朴的司莫拉新风貌深入人心。
独龙江乡
感恩奋进
产业兴旺焕新颜
“花色和纹路要搭配好,传统织布不是件容易的事。”傍晚,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伴随着阵阵机杼声,文面女李文仕带着十几名独龙族妇女纺纱织布,编织独龙毯。
“村里建了民族特色旅游点,游客一天比一天多。妇女们学编独龙毯,既可以弘扬传统技艺,又不耽误家务事,增加了收入,大家都很爱学。”李文仕说。
清晨,巴坡村拉王夺小组的妇女们清扫道路,给木槽花坛加腐殖土;男人们清理沟渠,砍竹子编栅栏……劳动间隙,拉王夺小组组长高礼生与群众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畅谈发展建设:“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今年,草果价格不怎么好,大家收入减少。其他村寨靠旅游有了新的收入来源,我们也要跟上。”此话引发村民共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打算提建议,对美好生活充满期待。
寒冬腊月,独龙江峡谷里独龙族群众不再“猫冬”,从田垄地角、山腰密林,到产业基地、村民庭院,处处都有村民奔忙的身影。特色产业兴旺发达,草果、羊肚菌、黄精、重楼等种植业已具规模,产生富民效益;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独龙江公路换乘系统、四星级酒店、旅游公厕等一大批项目与设施落地;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出外做买卖、跑运输、开农家乐,增收门路多种多样。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像石榴籽那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把对党的感恩之情,转化为壮大致富产业、建设美丽村寨的强劲动力,已成为独龙江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独龙江乡这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正在书写新时代的新篇章。
沧源县
同心向党
光辉普照边疆美
新年伊始,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龙乃村的红顶佤族民居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村里,当地干部群众向记者讲述“民族团结公约”“佤族建基地傣族闯市场”“民族团结是一家、九老九代不丢伴”的动人故事,激起情感的阵阵涟漪。
“龙乃是1960年回归的‘年轻村寨’,却拥有深厚的爱国传统,大家不论是哪个民族,都同心向党爱国。”刚刚参加完现代化农民培训班的佤族村民赵艾保见证着村子的发展,“我们住上了小楼房,水泥路通到了各村各组各家各户,蜜蜂养殖和茶叶管护有人教技术,房前屋后栽种了花果,党的民族政策光照边疆。”眼下,一条全长12.5公里的产业机耕路正在加快建设,赵艾保对更好的生活充满期盼。
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龙乃村还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加快产业建设,发展肉牛、竹子、茶叶等产业,有效增加群众收入。去年,龙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8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15336元。
近年来,沧源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以建设“三好(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示范县”为抓手,实施基础设施、农村经济发展、村级公共服务设施、人居环境整治、兴边富民五大工程,开展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提档升级蔗糖、茶叶、烤烟、畜牧等产业,培育“糖、茶、果、菜、牛、烟、蜜、米、竹、胶+旅游”10个亿元产值支柱产业,全部边境行政村(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突破10万元。
一批“出门看花、伸手摘果、弯腰采菜、出村带货”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扮靓了边境线,阿佤山呈现出各民族团结奋进、共同发展的生动局面。
云南日报 吴沛钊 李寿华 李春林 杨艳鹏 李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