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一个村干部26年的踏实人生

 2016-11-24 10:01  来源: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龙泉飞

纵横26年,从风华正茂到皑皑暮年,从部队当兵到建设家乡,从有机会去永善县级单位,到桧溪镇得胜村、永胜村,王顺友把自己一生奉献给了农村和村民,却无怨无悔。

有人为他感到遗憾,“当年明明可以到县级单位做做清闲工作却不去,非要跑到村上当一个村干部,一干就是26年。这也太可惜了!”

“我是农民,当村干部,能为我们老百姓做自己的事,我很高兴。有什么遗憾呢。”王顺友的回答总是掷地有声。王顺友还说:“我想通过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告诫子女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特别是为老百姓的事,特别是作为一名党员!”

苦口婆心宣政策做实事

王顺友,今年66岁,身材高大魁梧,两眼细长却神气十足。“1975年当兵回来,在县里开办的学校进修了一年半,被分到县水电局工作,因当时桧溪镇领导班子舍不得,最后留在了得胜村,毕竟这是自己家的地方。”和王顺友交谈明显能感受到他乐观豁达的心态。

谈起他村干部的经历,健谈的王顺友很乐意讲述,“26年,我几乎就在得胜、永胜两个村徘徊。辗转了四五次,最后还是回到得胜,干村干部一直到2004年4月。”

“1992年那年……”王顺友从容的点上一支烟,打开了话匣子。“当时,国家为了推广玉米良种,采用单株密植定向移栽的种植方式,也是帮助农民增收增产。”当时的得胜村,符合这样条件的就属黄泥湾。难得的好事不被村民接受是比较麻烦的,新鲜事物要被村民接受是需要时间的。黄泥湾村民因没有种植过,对推广的新品种有一定抗拒性,推广的难度难住了当时的小组长魏先发。王顺友了解了当时情况,召集其他村干部步行几小时到达山高坡陡的黄泥湾,“这是国家给的好政策,绝不比你们自家的包谷种产量低。党组织是真的为我们老百姓好。”王顺友苦口婆心的做着村民的思想工作,挨家挨户量地块。

“村上的工作,不是你尽心尽力地为村民着想,村民就会接受的,更多的是要让村民看到实际成果。”王顺友在劝说村民没什么效果之下,果断让魏先发先试种第一年。果然,到了秋收的时候,包谷产量增了不少,随后第二年,新品种玉米及种植方式渐渐在黄泥湾推广开来,直到现在都一直采用这种种植方法。

充分熟悉村民的性格脾气,是王顺友获得得胜、永胜两村民心的“法宝”。

平时的村民纠纷、科技宣传、路段维修、党建文化等工作,王顺友更是踏踏实实干,处理得井井有条。

化悲痛为力量

2004年,53岁的王顺友即将退休,准备享受天伦之乐、安度晚年,但美好的喜悦之情总是很短暂。次年10月妻子何永休患肝癌离开人世,所谓祸不单行,2007年小儿子王秘煤矿遇难。中年丧妻,晚年丧子,给王顺友内心深处一锤重重的打击,甚至一蹶不振。

生活有时候是多棱镜,有N面折射王顺友的人生。以泪洗面、破罐破摔,都不是王顺友活着的目的,“墙倒了,便是路”。

不再当村干部了,王顺友又担任起得胜村金竹坪村民小组的组长,带领全组村民过上好日子,扛好一名党员的职责,一心扑在村小组工作上。“我们做什么一定要齐心,要以党的政策为导向,脚踏实地做事情”,王顺友常常告诉村民要相信党和政府。

当好带头人,领好金竹坪。2013年,一个炎热夏季的午后,后山中保山发生火灾。“后山着火了”,饭后暇余的王顺友,脸色立马变了,神情凝重地边给村委会打了电话,边跑到各家各户大声呼叫“救火”。不大一会儿功夫,金竹坪的男男女女都出来了,奔向火源地。“在村上镇上的救火队还没有赶到前,我必须组织全组人员最先扑火。这是我们小组的职责义务。”王顺友看着远处说当时就是这么想的,“还好那场火救得及时,不然我们村大半的经济树木就烧没了,以后村民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王顺友为永胜村、得胜村做的实事还有很多,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就连现任村支部书记唐贵明都心生敬佩。现在一提起“那个当了26年的老支书老党员”,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翻看着当年的各种奖勋,王顺友内心是激动的,“我是一名党员,内心很光荣,做的事也得配得上这个光荣”,这是王顺友年轻时的信念,更是花甲之年后的荣耀。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