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民日报
2023-01-07 09:301月6日
《农民日报》2版头条刊文
聚焦云南健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
让脱贫群众致富底气更足
全文如下↓↓
云南省梁河县九保乡横路村,一块块光伏发电板镶嵌在连绵起伏的山岭上,在冬日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粼粼波光。“我每天完成光伏电站沿线巡查、清理、排险后,还有时间干干农活,家里6口人不用外出都过得很好。”横路村村民赵仁维谈起公益岗位给他家带来的收益,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在距离横路村500多公里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白济汛乡干坝子村,脱贫户余献刚正喜滋滋地计算2022年羊肚菌给他家带来的收益。余献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22年羊肚菌市场价格好,除去成本可以给家里增加25万元收入。
赵仁维的公益岗位和余献刚的好收益在云南省并非个例。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云南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和工作主线,健全完善脱贫人口利益联结机制,让脱贫群众融入农业全产业链条,合理分享各个环节的增值收益。据了解,截至第三季度,云南省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2022年人均生产经营性收入实现2506.76元。
“红苹果就是我们的致富果!”在昭通市昭阳区永丰镇的昭通超越现代苹果产业示范园里正忙活的新民社区村民孔令昆介绍,他家承包管理的90亩果园,2021年收入超过10万元,2022年更高。
“几年前我们种苹果可赚不了这么多。”孔令昆跟记者说起了前几年种苹果的经历。原来,就在几年前,孔令昆家种地时常受病虫害、旱涝灾害之苦,市场风险都是自己承担,除去各种生产成本,挣不到几个钱。“种地不如外出打工。”孔令昆说。
这种情况在3年前有所好转。3年前,孔令昆把土地集中流转给昭通超越苹果公司,并从公司领取每年每亩650元的托管费用。随后他又从公司承包了90亩果园进行管理,公司不仅负责统一的技术指导,还负责苹果采摘和销售。“现在,我们只要负责种植、采摘环节,其他的都不用管。”孔令昆提起现在果园里这份“旱涝保收”的工作,心满意足。
从自己种地,到果园里务工,孔令昆一家从传统农民变成了领工资的“产业工人”。
同村村民孔维艳也在家门口实现了务工增收。昭通超越苹果公司在永丰镇建成标准化气调库和苹果分选线,孔维艳在分选车间上班、丈夫开叉车装卸货物,夫妻俩每年工资收入超6万元。“在家门口找到了收入不错的工作,家里人都很高兴。”孔维艳兴高采烈地说起现在的工作。
据了解,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昭通超越苹果公司以托管方式将6000亩果园交给75户村民承包管理,实现每年户均增收5.2万元。苹果基地及分选车间吸纳脱贫群众就近务工,每年用工量达15万人次,实现人均年务工增收2.5万元。
永丰镇苹果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成功在云南并非孤例。近年来,云南省不断健全完善农业市场主体和农民收益联结机制,带动广大农户参与各个产业发展、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发展、地方受益“三方共赢”。
此外,云南全面推广建立合作社绑定农户、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1万余个企业、合作社与150余万户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
蓝莓果实 资料图
强化产业促增收
这几天,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风平镇介桃芒市佳沃现代农业产业园蓝莓基地里的蓝莓快到了收获的季节。“有打工收入,还有租地收入,比原来划算多了。”村民肖岩哏练乐呵呵地说,他家租给公司11亩土地,每年有近3万元收入,平时还可以来给公司打工,5年后地租还会上涨5%,怎么算都比自己种划算。
“村民有租地收入,有打工收入,村委会每亩有100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多方获益。”芒市遮放镇蓝莓协会相关负责人赖岩闷说。芒市以“龙头企业+村集体+脱贫农户”的模式,一方面把分散在农户手中的3720亩土地流转到龙头企业、建成种植基地,一方面可以就近就地组织发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使农民能一手挣租金,一手挣薪金。这种梯度式、多层次的保障机制,有力推动了企业、村集体、农户等各环节利益的紧密联结。
龙头企业带动的模式在景东县也落地生根。景东县文井镇文华村“两委”牵头成立村三农服务部,通过“土地增值+规模经营+专业分工”发展模式,解决了文华村因土地零散、难以形成规模导致很难发展起产业的问题,为村里的农民增收。
“我家以前土地没有流转之前,也就种植有四五亩,现在流转给村上以后,我又倒流转回来了60亩种烤烟,收入一亩有2000元至3000元。”文华村种植户罗成恩笑着说起土地流转后的好收成。
村民李付妹也对现在的收入很满意。“田地流转给村每亩给我们1400元,我们回头给村里打工,平均每天收入90元,到年底能有3万元的务工收入呢!”她告诉记者,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可比在外东奔西走强得多。据了解,合作社还通过对接市场、技能培训、薪资保障,促进农民转型升级为产业工人,带动1100余人就近就地长期稳定就业,实现务工收入3100万元以上。
通过强化产业发展带动机制,像芒市、景东县一样,越来越多产业连片成带、农舍错落有致、群众生活富裕的地方涌现在云南大地上。
据了解,云南省推动产业帮扶全覆盖,每个脱贫县均形成了2-3个特色鲜明、带动面广的帮扶主导产业,培育4440户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县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4141个,推动2.95万个经营主体与有产业发展条件及意愿的164.47万户脱贫户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
斗南花卉市场 资料图
技术培训底气足
“以后不用早起去昆明卖花了,也不用为租不到冷库保存种球和鲜花焦虑了……”说起村办企业云南锦鑫花卉有限公司带来的便利,玉溪市江川区九溪镇六十亩村的百合花种植户李建打开了话匣子。依托村办企业的帮扶,他不仅得到30万元的贷款得以扩大种植规模,还有机会参加农业专家提供的技术培训。
六十亩村以百合花为特色产业,引领发展村办企业,“企业+村集体+群众”的“产业联合体”利益联结机制正在六十亩村日趋成熟,“种、产、销”一体的产业链条也正延伸至花农,让花农充分享受融合发展带来的增值收益。同时,六十亩村还把技术送到了花农手中。六十亩村村集体先后集中流转土地110亩,优先让六十亩村的群众到公司打工,以边干边学的方式让花农学习种植技术、积累管理经验。
据了解,目前,六十亩村花卉产业持续增收,2021年全村种植百合花2200亩,带动农户574户,百合花在斗南占一半以上市场份额,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群众人均纯收入达1.75万元。
在六十亩村村民用鲜花培育技术鼓起腰包的时候,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南庄镇邹伍村村民已经用学来的技术外出赚了钱。
“疏完本地果,我们还能到浙江、湖南、新疆等地打理葡萄,仅4月到6月平均工资可以达到1.1万元,真正实现了‘剪刀一响,黄金万两’。”邹伍村村民李积秀喜笑颜开地说着学好技术给她生活带来的改变。
作为中国早熟葡萄名镇,南庄镇葡萄种植面积达7.2万亩,占建水全县70%以上。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南庄镇也孕育了众多技术娴熟的葡萄种植管理人才,其中不少人修枝打杈、疏果、装果的技术颇受葡萄种植界认可。“我们疏果以串为单位,按量计工费,多数人一天可拿到800多元的工钱,少的也有300多元。”李积秀说。
通过“合作社+党支部+人才超市+党员+农户”发展模式,南庄镇积极整合各方培训资源,成立专家工作站、银发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站,培养乡土人才队伍。
通过培训,越来越多的农民掌握了过硬的农业技术,成为致富底气足的高素质农民。
据云南省乡村振兴局介绍,云南健全脱贫劳动力就业培训、交流对接等机制,全省脱贫劳动力2021年转移就业超过322万人,同比增加3.83万人;在脱贫地区培育形成26个重点产业,覆盖脱贫户168.53万户。
来源:农民日报 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