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永善牢牢守护着传承苗族布艺

 2016-11-15 15:41  来源:

通讯员 杨艳 胡裔民

千年历史,用真诚沉淀这文化的底蕴,用心血守护这可贵技艺,在传承蜡染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绝技”上,永善与马楠苗族儿女一起用质朴的情感、热情的关爱,静静守护着这古老的文化遗产,沐浴着时代的气息,同时间一起置根于永善大地上。

悠久历史 铸就可贵“技艺”

马楠苗族,大约在200多年前后由贵州威宁迁入当地,由于交通闭塞、生活环境恶劣,自耕自食、自织自衣的生活方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这使得马楠乡苗族布艺品制作技艺得以长时间的传承延续。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火麻、绵花和羊毛捻结成线,织衣而穿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民族服饰也不再作为常规衣作,但至今仍有不少苗族妇女将代代相传的蜡染、刺绣制作技艺用于制作结婚及节庆礼服,马楠也因此被誉为“蜡染刺绣”之乡。

马楠蜡染,古称蜡缬,是我国古代三大纺染(蜡染、扎染、夹染)技术之一,拥有布艺上的“青花瓷”之称,它采取沿袭上千年的制作技艺,无论是织布点蜡、蓝靛侵染,还是煮漂洗清,都用纯手工完成,所用的图案没有具体的规定,都是绘制者在生活中的积累,不同的蜡染图案具有不同的寓意。随着各级政府对马楠蜡染的重视,马楠蜡染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蜡染技艺能手王秀芬被命名为蜡染省级传承人,朱会、刘光美、张敏芫等被命名为蜡染县级传承人。

2015年,永善县委、县政府投入30万元,整合芦笙传承会所资源建立了马楠村苗族蜡染传承会所,共开展各类交流培训8次,专业传承培育4次,拥有蜡染技艺35人。

岁月更迭 难舍现实的“尴尬”

马楠乡坐落于永善县中部,苗族居住在辖区的马楠、坪厂、冷水、虹口四个海拔高度在2800至3200米的高寒村,由于辖区自然生存环境恶劣,农业产业发展迟缓,目前主要经济收入靠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只有少数留守在家的妇女继续传承蜡染、扎染、刺绣技艺,致使马楠苗族布品制作技艺传承学习对象呈老年化趋势,甚至手工制作麻布、羊毛毡、刺绣均存在失传的危险,传承就显得尤为艰难。

加之市场上一些商家,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进行粗制滥造、假冒仿制的机制品也严重冲击了特色布艺市场,使得马楠苗族布艺品制作因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难以融入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致使开发面临严峻挑战。

不能很好的将民族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马楠蜡染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对马楠的脱贫致富帮扶不大。

争分夺秒 立足传承谋发展

在这样一个民族文化意识强、底蕴浓厚的马楠,永善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立足于苗族布艺的传承的实际和需要,找准马楠苗族布艺的现状,在帮助传承上下苦功,通过帮建布艺合作社、完善教学设施、组织外出考察学习等一系列举措,终于在传承这项古老的文化遗传上取得了实际性的效果……

2016年7月7日,马楠苗族蜡染协会成立。协会对内能起到凝聚力量,按市场需求进行设计,组织开展传承教学,提高制作技艺、生产效率和商品质量的作用,将零星分散的生产方式,转化为组织有序的规模化生产。对外将起到协调争取扶持资金,做好产品宣传推荐销售,组织参加各级技术培训活动的作用,能更好的解决个人制作销售无问路的问题。

整合资金完善传承教学配套设施。结合现有传承教学基础设施情况,按照传承教学需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县委、县政府在传承会所修建60平方米砖木结构染房一间,配套10立方水池一个,硬化场地260平方,配套晾晒杆等。

做实技术交流培训,拓宽发展思维。组织马楠传承人到贵州等苗族蜡染开发市场较早,制作技艺更精湛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将这些地区的新思想、新理念、产品设计、开发商业化运作等理念融入到马楠苗族布艺的开发和传承中。并结合市场需求和马楠苗族文化元素、风俗风情、地理资源特色等方面,开发民族风布艺产品设计,形成独具特色,民族风味浓郁,市场前景广阔的马楠苗族布艺品牌。

充分利用“一会一网一店”作用,着力发挥展台、互联网和打造永善特色店的作用搭建销售平台。仅今年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昭通馆永善展区首日就成交16万,马楠纯手工蜡染深受消费者喜爱,吸引不少企业目光,成为最具人气的展区之一。

看,马楠苗族布艺正在随着时代的气息渐渐成长。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