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进昭通古城文旅事业发展

 2023-01-04 09:46  来源:昭通新闻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对未来战略部署中的文化部分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因此,党的二十大为旅游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及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即文化与旅游的相互融合,并且要求加大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昭通古城特别符合这一条件,完全可以依托现有资源,走历史文化旅游发展之路。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结合如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精神,就昭通古城文旅事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考。

一、现有发展情况分析

一般而言,文旅发展具有四个方向,分别为自然生态风光、红色旅游、民族风情与历史文化旅游。昭通文化旅游事业发展较为落后,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经过近些年的努力,前面三项经过长期打磨,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红色旅游。威信、彝良、镇雄三县,以建设国家长征文化公园为契机,依托省委的重视,将红色教育渗透到了文化中去,文化旅游发展前景喜人。另外,一些地方结合乡村振兴,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理念,同样迈出了新的文化旅游发展步伐。

然而,放眼全市,作为昭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昭阳区,明显缺乏旅游产业,这显然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需求,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昭阳区就缺失文化旅游基因。针对文化旅游发展的四个方向,昭阳区目前最应开发与打造的应是历史文化旅游,昭通古城便是最大的旅游承载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精神享受也在提升,古城历史旅游热日益高涨,因此昭通古城理应抓住契机,打造全新的文旅发展模式,让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目前存在问题

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之一,只有正视目前昭通古城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才能针对问题,提出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一)重视保护力度不够

昭通古城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诸如汉孟孝琚碑、东晋霍承嗣壁画墓、昭阳文庙、乾隆时期的万寿宫、广州会馆、李耀庭家庙等。然而目前这些文物,虽然挂有文物保护单位示意牌,但是尚未得到完全重视。许多文物缺乏应有的维修与保护,早已处于残垣断壁,甚至于摇摇欲坠的状态,淹没在古城偏僻一角。

因此,如果我们再不抓紧保护,就会丧失良好的资源。好在目前已经有一些好的情况出现。过去一年,昭阳文庙以及广州会馆,这样大型的历史建筑已经处于维修保护中,但是大规模的维修与保护依旧任重道远。总体而言,昭通古城大量的历史文物处于待保护、待开放的状态,后续应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即“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二)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全局性

首先,昭通古城虽然已有部分街道得到了有力的重塑,但依目前状态来看,充满了浓厚的现代商业气息,未能从整体上展现应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其次,在开发上,存在只顾主干街道的商业经济,而忽视内部小巷的发展,因而未能全局性展现昭通古城的风采。开发是一种系统性的开发、全方位的开发,不能只顾外表,而不顾内部,否则纵使外面繁花似锦,内部则依旧千疮百孔,缺乏生机活力。

此外,昭通古城现行模式,还存在一定程度上将原有资源割裂开来,另行开发的问题。以乌蒙古镇为例,虽然项目表面上带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色彩,但是完全属于新建,没有依托原有本色,也就未能发挥其原始初衷。

纵观全国以及省内较好的古城旅游景点,无疑都是整体性、全局性打造。因此如果对古城随意开发,缺失历史底蕴的有力支撑,那么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而不能真正做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目标。

(三)没有形成彻底的旅游文化产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由此,对应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上,如果背后没有相关旅游文化产业的带动,则整个旅游业一般会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如今昭通古城的旅游便存在如此问题。虽然商店林立,但是长期缺乏标志性的旅游文化产业输出。这些商店无非就是售卖寻常日用品,消费群体则是周边居民,也就是说他们并未将目光投向具体的旅游消费者。由于没有形成彻底的旅游文化产业,这就与古城旅游格格不入,加之规划无序,势必不利于文旅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开发思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了阐述,其中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系统观念,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用来谋划昭通古城文化旅游发展的坚强理论与方法指导。

(一)坚持自信自立,瞄准旅游战略定位

昭通古城丰富的历史古迹和大量的民居建筑,是前人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我们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中的自信自立,依托现有的资源,围绕原地保护与开发打造出全新的旅游面貌。即,打造以文庙为中心、会馆为主体、民居为特色的昭通古城文物群体旅游方向,以此展现昭通别具一格的历史建筑文化。

首先,在昭通古城,昭阳文庙无疑是最鲜明也是最突出的重要历史文物。昭阳文庙,以其巨大的木梁斗拱,构成了体量庞大的建筑,这在目前云南所保存的各大文庙中,绝对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文庙前的泮池与泮桥以及大门主体尚存。在文庙外,还有东晋霍承嗣壁画墓、著名的海内第一石——汉孟孝琚碑亭,以及乾隆时期木构精美的万寿宫大殿,如此集中的文物在一块,这就是最大的特色。目前而言,此地块还处于空闲状态,扩展空间极大。因此,可在恢复文庙主体以及相关文物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空地打造历史文化长廊,展示昭通古城历史发展沿革、旧城风貌、修复前后对比等一类文化的宣传。如此一来,既扩大了旅游底蕴,又营造了全新的公共文化设施。

其次,由于特殊的历史,乾隆年间,全国各地来昭通从事矿产开采和进行商贸的商人络绎不绝。这些旅居昭通的各乡人士,利用乡土情谊在城内纷纷修建同乡会馆,昭通古城一度成为远近闻名的“会馆之都”。昭通因此而建造了包括西安会馆在内的10个左右规模宏大的会馆。

基于历史因素,昭通古城如果恢复现存会馆,那么这将是未来发展最大的亮点,也就可以对外展示昭通曾经的“会馆之都”的历史商业文化风采。正如相关研究所说,在昭通古城形成了丰富的清代中国古建筑群落,也是解读昭通清代商业发展史最好的教材。

再次,在古城内部,小巷深处,隐藏着大量的民居建筑。早在2008年,政府部门就已经把50多户有保护价值的民居、名人故居列为历史文化保护民居。而目前只有国学大师姜亮夫故居得到开放,至于晚清中国西南首富、清末重庆商界领袖李耀庭故居等都未开放。所以,未来昭通古城可以把这些历史民居都修复起来,以此展示出别具一格的错落有致的集清代、民国、法式、英式、欧式,特别是“仿法式”建筑风格为一体的昭通古城名人故居以及一般民居群,那么这将会有力支撑起坚实的旅游文化基础。

(二 )坚持人民至上,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在昭通古城保护与开发过程中,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昭通古城的保护与开发是整体性、全局性和系统性的,必然涉及居住在古城的广大老百姓的利益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便是基本住宅问题。因为古城内部目前尚是主体住宅区,存在大量的土坯木构房屋。近年来,结合古城风貌改造要求,一批小巷街道两旁的房屋已经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拆旧建新。但是越往深处走,仍然有许多土坯木构房威胁着人民群众的住房安全,其人居环境亟待改善。对此,我们要结合昭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老旧小区改造的契机,尊重人民的意愿,对这些土坯木构房屋进行维修和保护,在保障人民群众住房安全的同时,使这些本身就具备一定历史建筑价值的房屋,成为昭通古城民居群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研究表明,昭通古城大大小小的街巷,命名是有特定的文化气息的,反映了当年的居民生产生活。大体分为四类:一是反映百姓生计。如草市街、炭市街、毡匠街、铁匠街、毛货街等。二是注重启发民智。如怀远街、文渊街、启文街等。三是表达良好祝愿。如大升街、丰乐街、日升街。四是因形赋名。如索头巷、鸡舌头街等。

这就启示我们可以在后续开发过程中,在街道两旁的房屋墙壁上绘制相关文艺作品,或者进行一些雕塑作品的摆件,集中全力展示这些历史文化。如此,我们便可以做到在推动老百姓房屋保护的同时,也提升了昭通古城的文化品位,给游客展示历史底蕴的丰厚。与此同时,也就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幸福指数。

这便符合相关研究指出的,积极解决好保护古城历史风貌与满足古城居民享有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实现公共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让古城原住居民共享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提高古城原住居民生活品质的双赢。

(三)坚持守正创新,系统观念,打造特色旅游产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其实旅游要持续,就要有产业,而旅游产业的形成,便可弥补旅游本身的不足,以此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针对昭通古城文旅产业的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坚持历史底蕴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创新,打造系统性的产业。

首先,昭通古城过去本就以“会馆之都”出名,云集南北商贾。那么,后续在产业开发上,启示我们可以依托过去会馆特色,进行新时期的招商引资,着力展示特定地方的产业特色,活跃其经济气息。

其次,在昭通古城的街道命名上,其中一部分是反映百姓生计的,如草市街、炭市街、毡匠街、铁匠街、毛货街等。这些街道本就是原来特定集市所在。那么,在后续开发上,我们可以依据街道本身的历史底蕴,原本是什么样的街道,那该街道就集中精力打造何种产业,当然主要是进行新时期的文化旅游产品转化,以此来展示昭通的原生产业。便是避免在同一景区,出现单一化的文旅产品,而不能达到吸引游客眼球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昭通古城可以考虑设置一定的数字平台,方便游客的特殊需求。

再次,针对现有古城居民的分布格局,可以着力提升回民聚居区的清真产业品质,以此展示独特的民族风情。

我们可以借鉴大理喜洲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模式,在保持原有老建筑民居的原貌下,在一些可以进行适度改造的民居内部,进行老物件的展览,也可作为休闲茶馆、咖啡馆、售卖民族手工艺品等,总之融入现代化的气息,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

综上,昭通古城要坚持守正创新,打造一批多元的带有文化底蕴的特色旅游产业,系统性扩展古城旅游的深度与广度。打造昭通古城全新的文化旅游发展,助推经济增长,这是长远的大型工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政府、文物保护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职责,积极引进技术和资金,多渠道融资,进行历史文物的保护与开发,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目标变为现实。

(此文荣获昭通市社科理论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征文二等奖,编辑有所删减。)

作者:中共昭通市委党校 杨启相

审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张宗健
标签 >> 理论 二十大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