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永善破解难题助少数民族地区搭上脱贫快车

 2016-10-16 10:49  来源:

昭通新闻网讯(通讯员 龙定江)金秋时节,漫步在山高、谷深、林茂、泉清的马楠,仿佛走进了世外桃源!万亩草场如织似毯,醉人的云海引来无数游人驻足观赏;山坡上,牛羊成群,牧歌悠扬,六畜兴旺;丛林中,渠相通、路相连,山花烂漫;田野里,瓜果飘香,烟波缥缈,景色迷人。马楠,正是永善县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典范。

近年来,永善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民族工作主题,始终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按照“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要求,以夯实民族地区发展基础为抓手,以培植致富产业为重点,以典型示范带动为动力,全面促进全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搭上脱贫快车。

加大资金投入,破解基础设施薄弱难题。永善县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大少数民族地区项目争取和资金投入,努力改善民族地区发展条件。整合资金3000余万元,实施民族团结示范村项目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1个;整合资金2亿余元,对马楠、伍寨2个民族乡实施整乡推进项目,并进一步争取投入对马楠乡进行提升改造和伍寨民族特色乡建设;整合资金4283万元,打造6个民族特色村寨;整合资金4378万元,全面完成8个最贫困民族村寨建设。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卫星电视,有住房、有畜圈、有降氟炉“五通三有”目标。“现在房子变漂亮了,广场、厕所也建好了,原来的臭水沟水也变清了,今年分给我家的5只羊已经进行入股搞集中养殖,感谢各级党委政府如此关心我们苗族同胞。”伍寨乡中寨村三锅桩村民张文银高兴地说。

坚持因地制宜,破解产业贫弱难题。永善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思路,认真抓好少数民族产业结构调整和富民增收产业培植。本着“上规模、增效益、做特色、强产业”的原则,种植红富士苹果4953亩;种植辣椒2210亩,百亩连片样板基地3个;围绕“山上猪牛羊、山下干果粮”的产业发展思路,建成运行养殖专业合作社5个,种植核桃2.5万亩;种植高寒冷凉无公害蔬菜3000亩;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规模化种植党参3100亩、玛卡600亩、秦艽500亩、重娄50亩等中药材,实现村集体、合作社和群众“多赢”。截至目前,全县少数民族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36元,年均增长13%,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今年来我们这里搞种植的老板很多,我们一家两口今年帮他们打工,收入达到3万元,很值啊!我还想跟着这些老板干两年,自己存点钱,学好种植技术,找好市场销路,我自已也要搞种植,我自家的土地有20多亩,种植洋芋荞子没得什么价值了,种植药材我看市场前景很好。” 伍寨乡长海村干海一组村民杨国明自信地说。

落实扶持政策,破解社会文化积弱难题。认真落实少数民族地区优先扶持政策,千方百计推进民族地区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成功迁建省立民族小学,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寄宿制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成功为城区小学、初高中回族学生新开办清真食堂;在2个民族乡建立民族文化广场和卫生院,在15个民族村建设村卫生所、村民族文化活动室;相继成立“彝学会”、“苗学会”和“伊斯兰”协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日益繁荣,伍寨、马楠分别被云南省命名为“月琴歌舞之乡”“芦笙歌舞之乡”、“蜡染刺绣之乡”。“这些年来,政府不但为我们安装了自来水,架通了电线,修通了柏油马路,还为我们修房造屋,文化上墙,帮助我们改善基础设施,发展致富产业,看病有卫生室,上学有学堂,党的民族政策真是越来越好了,我们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过了。”谈起村里的变化,务基镇锦屏村单彝二组村民卢厚东十分激动。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