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坚定文化自信 深化文旅融合 共铸昭通文旅新辉煌

 2022-12-28 14:23  来源:昭通新闻网

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八部分专列“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内容,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段话开宗明义地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宏阔远景,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了强大思想引导力和精神推动力。

一、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民族复兴大业的精神力量(略)

二、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化建设过程中,有效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主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理论品格和文化品格。文化和旅游行业作为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主要阵地和重点内容,一定要为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出应有之义和重要作用。文化和旅游部门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引导建立中国人精神家园的主导力量,是创新创造宝贵文化资源的力量源泉,是彰显群众文化精气神的重要渠道。文化和旅游部门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党的文化工作方针政策,研究拟订文化和旅游政策措施,起草文化和旅游法律法规草案。统筹规划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推进文化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管理重大文化文艺活动,指导重点文化旅游设施建设,组织文化旅游整体形象推广。负责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普及、弘扬和振兴,指导文化和旅游市场发展,对文化和旅游市场经营进行行业监管,推进文化和旅游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等。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部门的职能作用,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民群众安顿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自信自强、履职尽责,勠力同心推进昭通文化和旅游工作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大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强调,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

昭通市文化和旅游局要服务大局,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是要服务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这个大局,服务于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个文化建设的大局。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胸怀国之大者,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要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把握洪流,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民族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象。

作为文化和旅游人,我们要认识到,全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任务,是反映中华民族千年巨变和百年中国人间正道的重要任务,昭通市文化和旅游局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就是要突出这些“重要任务”昭示的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昭通市文化和旅游行业主管部门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不断推动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新成就、产生新变革。更多优秀作品成为民间潮流和精品力作,优秀作品竞相涌现,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滋养人民审美观、价值观。坚持守正创新,在新时代文艺创作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多彰显审美旨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艺术作品,成为潮流,新时代的文艺创作更具深度、更具潜力。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努力开创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生动局面,不断探索建立剧目纷呈多彩、院团人才辈出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文艺院团走市场、多演出。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常态化,让艺术惠及更多人民群众。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重点是以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为重点,让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设施体系不断完善。不断扩大和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性和实效性。文化活动更加丰富。积极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形成乡村“村晚”、广场舞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积极推动文化资源不断向基层延伸。通过标准化和文化惠民工程,把优质文化资源不断从城市向乡村延伸,贫困地区等基层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发生跨越式发展,推动文旅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文化和旅游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文旅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截至2022年10月,全市共创建A级旅游景区21家,其中4A级6家、3A级15家;旅行社28家,星级饭店8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逐步凸显。产品供给日益丰富,产业融合激发消费潜力。5G、大数据、AR/VR等数字技术在文化和旅游行业广泛应用。线上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发展迅速,一批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色的数字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旅游演艺、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文化遗产旅游蓬勃兴起。全市建成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和示范点近10个。助企纾困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助力行业应对疫情影响,严格落实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若干政策及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的系列政策,持续推动减税降费、稳岗就业等纾困政策在文化和旅游领域落细落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成效显著。切实让昭通众多文化遗产、历史遗存“活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148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0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28项,未定级文物598项;可移动文物11573 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1件(套)、二级文物18件(套)、三级文物398件(套),一般文物11146件(套),博物馆(纪念馆)3个。十年来,昭通文化和旅游部门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繁荣发展,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和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充分显现,文化旅游影响力持续提升,为助力昭通市委“六大战略”实施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新征程上,昭通文旅部门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意义,全面准确学习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核心要义,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部署,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繁荣兴盛文化事业,健全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加大文物保护利用力度,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体系,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着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着力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现代旅游业体系、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提升产业发展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全面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全力以赴推动全市文化和旅游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增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提供更有效的精神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此文荣获昭通市社科理论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征文二等奖,编辑有所删减。)

作者:市文化和旅游局 朱 鑫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