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2-12-26 13:5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昭通市第五次党代会上,市委报告也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强调“加快发展富民强村特色产业”。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更好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近年来,昭通市着力实施产业兴市战略,乡村产业发展迅速,培育发展了一批农村特色产业。但是,昭通山高谷深,农业现代化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严重制约着农村产业的发展。振兴昭通乡村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必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昭通市第五次党代会关于“产业兴市”“乡村振兴”的战略安排,积极探寻昭通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
一、当前昭通乡村产业发展的现状
在脱贫攻坚期间,昭通市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高原特色农业和乡村新业态取得了较大的发展。2021年,昭通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7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一)发展特色种植业。近年来,昭通以苹果、竹子、马铃薯、天麻、花椒为代表的高原特色种植业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以昭通苹果来看,过去10年间,昭通苹果由26.7万亩发展到85万亩,早、中、晚熟苹果的产业结构搭建完成。伴随苹果产业的不断发展,昭通大力打造“昭通苹果”品牌,提升营销力度,“昭通苹果”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苹果产业榜样品牌。同时拓展销售渠道,开拓线上销售渠道达到1000万件以上,实现果农人均收入近两万元。
(二)发展高原特色养殖业。据统计,昭通市生猪、肉牛、肉羊、家禽养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2022年1—7月,昭通市肉类总产量达到30.65万吨,同比增长7.9%。以盐津乌骨鸡为例,目前,盐津县已建成投产3个乌骨鸡产业生态示范园区、128个生态养殖基地、4998个生态养殖场鸡舍,有养殖户8000余户、3万余人。截至2022年10月末,盐津县乌骨鸡出栏超200万羽,实现产值近3亿元,1.9万人实现增收致富。
(三)打造乡村旅游新产业。近年来,昭通市开发打造了水富邵女坪“水库明珠”、彝良“云中苗寨”、绥江“蝴蝶苗寨”、鲁甸县“云中乐谷”、昭阳区“坝上花海·七彩坝塘”等一批乡村旅游休闲项目。昭通市整合投入乡村旅游发展资金12.58亿元,打造全国重点旅游村1个,省级旅游名镇4个、省级旅游名村11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县区2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乡(镇)6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15个,红色旅游镇两个、红色旅游村1个。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185家,旅游开发公司16家,农业观光(采摘)园12个,旅游民宿5家。2021年全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558.16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397100万元。
但是,当前昭通市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较为薄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三产融合”就是要整合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和农业休闲、其他服务业等,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长期以来,昭通形成的农产品生产在农村,加工在城市的格局没有得到有效改变,农村资源没有通过本地加工转化为商品,乡村旅游服务新业态有所发展,农产品、文创产品、旅游元素融合不够深入,工业生产和终端市场结合较差。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低,产业生产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低,造成乡村产业发展缺乏动力。
二、制约昭通乡村产业振兴的因素
(一)乡村产业发展缺乏创新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乡村产业创新就是要有亮点特色,实现组织经营、资源结构的优化整合。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突出优势特色,集中资源力量,加大扶持力度,持续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但从发展实际的情况来看,存在缺乏创新思维的问题。一是乡村旅游新业态亮点特色不足。从昭通市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发展来看,由于创新乏力、缺乏特色亮点,导致存在单一化、同质化问题,经营模式只是简单复制,经营理念上盲目模仿,竞争严重;“现代化”“钢筋水泥化”的元素同乡村原有的风貌、自然生态不协调,破坏自然和谐之美,缺乏乡土文化气息。二是农业生产组织经营模式创新不足。近年来,昭通发展“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存在农户参与率低、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昭通大量农业生产活动仍然以家庭经营为主,小规模、分散化的农户家庭经营具有严重的局限性,生产条件简陋,现代化程度低,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农民难以抵御潜在的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
(二)乡村产业发展缺乏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坚持人才引领支撑发展,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大文章”。人才是生产力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由于乡村产业发展薄弱,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造成大量劳动力外流。据统计,全市305.2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到81.95%。过去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基础,但是也使得农村出现劳动力匮乏,农村产业振兴缺乏劳动力支撑。
因为农村产业涉及范围广,所需知识专业性强,农村产业振兴需要大批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昭通在涉农专业性人才方面匮乏,农业专业存在人才招不来、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在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方面,昭通本地只有一家高校即昭通学院开办涉农专业,但是涉农专业门类少,培养学生数量有限。另外一家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的中职学校即昭通农校,因其农林类专业无人问津,面临裁撤或合并。据统计,昭通万名劳动力约只有0.067个技术人员,涉农人才严重匮乏。
(三)乡村产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昭通市乡村产业发展资金短缺。财政资金投入乡村产业有限。近年来,国家、省、市、县对农业发展给予资金扶持,但由于昭通山高谷深,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从2021年开始,昭通投资20.06亿元实施农村供水保障3年专项行动,解决困扰81.18万农村群众的饮水问题。可以看出,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获得财政资金扶持较少。
社会资本进入乡村产业难。《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2022年)》,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涉农产业领域,明确社会资本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需要加大政策引导撬动力度,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但是当前昭通乡村产业发展对于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不强。一是由于农业生产投资风险高,回报的周期长,从收益和风险的角度来看,社会资本不愿意进入涉农产业领域。二是国家政策不够清晰,地方涉及农村土地权属问题政策不明,社会资本进入昭通乡村产业存在顾虑。
金融资本申请难。近年来,昭通市出台《昭通市金融支持“六大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推出“苹果贷”“竹子贷”“花椒贷”“生猪强村贷”等专属信贷产品加大对特色产业发展的金融保障。但总体来看,金融资本对涉农产业覆盖面不够广泛,对乡村产业的培育支持力度较弱,个体农户仍面临涉农贷款申请难的问题。
三、促进昭通乡村产业振兴的途径
(一)创新组织模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昭通市必须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方面下功夫,重点在进行政策引导,必须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实现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充分利用多种市场主体的积极因素,采取“农户+园区”“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等形式多样组织方式,深化利益结合,实现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延长乡村产业的生产链条,实现农民的增收致富。
(二)强化制度供给。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2018年12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指出“巩固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只要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大前提下,我们可以在深化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基础上下功夫,进一步强化制度供给,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权属制度体系,厘清农村各项关系,激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畅通农业生产要素的流动渠道,鼓励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宅基地资格权、闲置房产、资金、劳动等要素入股合作社参与农业企业经营。
(三)做好“特色”文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昭通“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的定位,深入挖掘本地乡村特色资源,将自然生态、风俗人情、产业发展进行有机融合,形成特色优势资源,既打造美丽乡村又注重保持自然生态原貌,做到“望得见山、看得到水、留得住乡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进而支撑乡村特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要创设特色品牌,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以优质服务支撑特色品牌,打造“精品”形成品牌效应。通过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决策部署,坚持发展“昭通苹果”“小草坝天麻”“盐津乌骨鸡”特色农业品牌,进一步培育以区域品牌、产品品牌、产业品牌的三位一体品牌体系,以品牌带动乡村产业发展。
要做好“三产融合”。“‘三产融合’是指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 ,农业与农村第二第三产业之间通过融合渗透,交叉重组等方式形成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新型农业组织方式和过程。”做好“三产融合”要注重创新,要把农村产业做精做优,把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把康养旅游休闲服务业做特,找准“三产”深度融合的关键点,推进“三产”有机融合。
(四)推进“筑巢引凤”。俗语云: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实施人才支撑战略”“坚持人才引领支撑发展,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大文章”。产业振兴要以人才培育为着力点,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要充分挖掘培育,不断增强内生发展的动力;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不断提升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水平;充分挖掘农业知识丰富、技术过硬的种植能手,举办培训班,培育本土农业人才。要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创新实施“凤凰计划”“鲲鹏计划”,抛开身份、地域、性别等条件限制广发“求贤令”,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优秀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乡贤能人、退伍军人等群体通过考录纳入农村基层队伍,增加乡村振兴一线队伍力量。
(五)加大资金支持。在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改善的情况下,加大财政资金对乡村产业扶持的倾斜力度,扶持壮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探索建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互助合作组织,有效防控风险。融通社会资本,取消限制社会资本进入农村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整合金融资源,着力把信贷资金筹措和强化利益联结作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昭通乡村振兴,必须以昭通乡村产业振兴带动农村农业全面发展。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于探索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做好“特色”产业文章,创新农业生产资源组织经营模式,强化涉农专业人才支撑,给予乡村产业发展更多的政策、资金扶持,培育壮大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在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昭通农业现代化篇章征程中再立新功。
(此文荣获昭通市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征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