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09-06 07:30昭通新闻网讯(通讯员 龙定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热爱自己的本民族文化,懂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这是苗族文化传承人韩德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今年61岁的韩德明老人,是永善县团结乡联合村的一名乡村医生和民间艺人。虽说年过花甲,但每每见到韩德明却总是精神矍铄,笑口常开,显得格外年轻。
从医30载传承苗族医药
1975年,风华正茂的韩德明在云南保山服兵役,三年期满后回家做了农民。之后,他又单独前往大关县下高桥乡新场村,拜当地久负盛名的“苗医王”马明态为老师,潜心学习苗家医术和技艺。马明态见他医品好、虚心好学,便把苗家医药的祖传秘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学成归来,靠卖一些中草药和为他人治病养家糊口。
30多年过去了,韩德明的医术越来越精湛,他把苗家医药和现代中西医很好结合,主治乙肝、乳腺增生、风湿、结石、胆囊炎、肠胃炎等各种疑难疾病,成了方圆几十里乃至永善县有名的民间医生,许多患者慕名而来请他治病。如今,他已成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苗医药分会会员,成为永善苗族民间医药传承人。
子承父业。为了把苗家医学传承好、保护好,2004年,韩德明的儿子填报了泸州医学院,攻读中西医专科,韩德明逐步把苗家医学传授给他,期其为更多的患者驱除病魔,救死扶伤。
四方奔走守住传统文化
随着大量青年男女外出务工,许多苗族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热爱苗族文化的韩德明对此深有感触。为了传承和弘扬苗族传统文化,自2010年起,韩德明开始着手民族文化的搜集和整理,先后6次自费到云南盐津、威信、文山,贵州凯里,四川宜宾、兴文、珙县等苗族经济文化繁荣地区考察学习,积极引进先进苗族文化,向同胞灌输先进民族文化知识,并从自己家里拿出3万余元资金,购买苗族服饰40余套、芦笙10余把免费赠送给家庭经济困难的苗族同胞,又组建团结乡苗族芦笙歌舞文艺队,通过努力使得团结苗族几近失传的服饰文化、芦笙歌舞、语言文字得以传承。
为进一步传承弘扬苗族芦笙歌舞文化,2016年春节前夕,韩德明先后到永善县民宗局、县文广局、县苗学会争取资金,并得到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春节刚过,他独自一人前往川南地区筠连县,请来杨代林、陶树蓉两位有名的苗族芦笙歌舞老师,分别就芦笙的演奏姿势(走跳式、立站式、坐式)、演奏方法(运指法、用气法)、演奏技巧(手指操作、舌头活动、呼吸用气)以及苗族酒歌、山歌、古歌、情歌等苗族芦笙歌舞开展了为期15天的系统培训,举办了团结乡民族民间文艺汇演,深得群众好评。文艺队参加了今年6月举行的“云上草原·浪漫马楠”花山节百人芦笙歌舞表演,歌舞《欢乐苗家》登上了节日大舞台。
每年春节、“花山节”和农活闲暇期间,韩德明都会召集苗族男女青年,举行苗族芦笙歌舞培训和排练,参加各种演出活动。今年5月,韩德明与县民宗局领导一起应邀参加了2016四川兴文国际苗族花山节。
在韩德明的家中,至今还保存着上百年的“韩氏木鼓”,每到“花山节”和各种节庆,苗族同胞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祈求人丁兴旺、风调雨顺,歌颂祖国繁荣昌盛和党的民族政策带来的美好幸福生活。
2016年7月,韩德明被委派参加了昭通市第三期乡村文化能人培训班,韩德明告诉笔者,现在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政府投入也很大,党的民族政策也越来越好,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韩德明这样说道:“我现在岁数一年比一年大,精力也越来越有限,下一步,我要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苗族历史文化研究中,加大对苗族语言文字的培训,收集整理好苗族诗歌、民间故事、音乐舞蹈等民间文化艺术,加大对苗族纺织、蜡染、刺绣、编织等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为传承弘扬苗家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让苗家文化飞出团结这片大山,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