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聚焦COP15丨云南北上南归象群添丁分家了

 2022-12-14 10:54  来源:人民网

2021年云南亚洲象群“短鼻家族”的北上南归之旅引起广泛关注。它们从雨林出发,穿过城市村寨,漫步山谷田野,跨过山丘河流,最终回到雨林……历时124天,行程1400多公里。大象午睡,打闹,偷吃酒糟,人们精心呵护……亚洲象群“奇游记”的名场面,让人记忆犹新。

一年多时间过去了,这一家子现在过得怎么样呢?《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召开之际,记者进行了探访——

“短鼻家族”再添新丁,“分家”建了新群

2021年6月9日10时24分,北上南归象群在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扒河附近睡觉。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2021年6月17日,北上南归象群在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境内停留,两头小象正在打闹。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亚洲象监测员说:“‘短鼻家族’发展壮大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再添新丁,建了新群。”

今年1月,象群生下了新的象宝宝。

“短鼻家族”今年喜添新丁。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供图

不久前的监测发现,今年新生的小象已经长到了200公斤左右,跟着妈妈在野外喝水玩耍,采食嫩叶。

2022年11月份时,北上南归象群中部分成员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周边活动。视频截图

监测还有一个重要发现:原有的象群一分为二,开始组建新的家庭,寻找新的伴侣。一群在野象谷关坪保护区附近活动,还有一群在普文镇附近活动。

为啥“分家”?

西双版纳州亚洲象保护管理中心主任王斌解密:“象群间的分分合合说明亚洲象群体之间交流频繁,种群在不断发展壮大。”

虽然不再长途旅行,有了去年的经验,亚洲象们时不时还会来一场短期“出游”,相互串串门。

目前,“短鼻象群”结构很年轻,其中最大的也不超过30岁。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精心保护下,象群里的每一个成员都身体健康、食物充足。

去年一头象宝宝在旅途中出生,象妈妈拱着小象跨过沟坎的画面萌化了许多网友的心。现在,这头小象已经长大了,壮实了不少。

在旅途中出生的那只小象的前后对比。视频截图

当初那只被单独送回西双版纳的离群小公象也长大了很多,身强体壮,已完全融入其他象群。

亚洲象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伞护种”

云南是亚洲象的重要栖息地。“短鼻家族”的发展壮大,是生活在云南的亚洲象的一个缩影。

在全球大象数量不断减少的背景下,过去几十年间,云南野生亚洲象的种群数量从150头左右增至300多头。

科学家、生态保护工作者在监测中发现,在象群中基本上都能看到小象、幼象,并且每年都不断有幼象出生。

亚洲象在普洱市江城县境内的“大象食源地”进食。江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建设大象监测预警平台,创立野生动物公众责任险,建立“大象食源地”,推动亚洲象国家公园建立……当地政府和百姓付出艰苦努力,想方设法保护亚洲象。

有人或许会问:“我们为什么要下这么大的力气保护亚洲象?”

生态学家们解释说,大象离不开森林,森林离不开大象。被誉为“雨林工程师”的亚洲象,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伞护种”。保护亚洲象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

大象体型庞大,食量大,排出的粪便成为很多中小型野生动物、屎壳郎等昆虫的美食,也为植物种子传播提供途径。大象在密林中踏出的象道,促进了动物的扩散,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开路架桥。我国亚洲象数量持续增长,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一个生动写照。

野生亚洲象误入水池,人们填土救护。视频截图

以亚洲象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公园建设在提速

目前,亚洲象已被列入我国“十四五”期间抢救性保护的48种极度濒危物种。随着亚洲象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如何保护亚洲象及其栖息地,并在保护中不断探索,实现人象和谐共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通过加强亚洲象栖息地保护和恢复,持续提升栖息地质量,同时强化监测预警、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云南正全力破解人象冲突难题。”云南省林草局动植物保护处副处长杨华说。

为了更好保护亚洲象并促进人象和谐,解决好保护与发展的问题,以亚洲象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公园建设正在提速。

云南省林草局编制的《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方案》明确,保护热带雨林和加强亚洲象保护,是国家公园设立的主要目标。

“在中国,保护亚洲象需要实现‘人象共存’。这是巨大的挑战,但中国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西班牙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康牧飒说,在保护野象方面,中国走在了世界前列。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继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成功举办后,第二阶段会议于今年12月7日至19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所在地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中国继续作为主席国,领导大会实质性和政治性事务,“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题和会标等大会主要元素保持不变。

世界持续关注着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期待第二阶段会议制定并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国将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世界各国一起共建万物和谐、生机勃发的地球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篇章,将继续在神州大地上书写。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生物多样性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