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2-12-03 11:31编者按:沪滇一家,山海情深。2021年,上海市闵行区与云南省昭通市建立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关系,自闵行区与大关、盐津、永善、绥江4个县结对以来,共饮一江水的“山海情”将两地人民紧密相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闵行区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在助力乡村振兴、创新产业协作、深化消费帮扶、强化组团服务上下更大功夫,与昭通当地干部群众一道,全力以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共绘高质量发展新画卷。本报特撷取相关帮扶故事,以飨读者。
昔日的“烧火棍”变成“金钥匙”
蜿蜒覆盖在大关县群峰之中的筇竹,竹韵轻飘,竹香满溢,宛若一颗翠绿的明珠,镶嵌在巍巍乌蒙的云海深处。
筇竹,又名罗汉竹,国家三级保护珍稀濒危竹种,仅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川滇两省金沙江两岸的狭长地带。昭通市大关县享有“中国筇竹之乡”的美誉,现有筇竹占全球资源总量的50%以上。
筇竹是大关县资源总量最大、开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珍稀名特优势突出的生物资源。如何利用好这一稀有资源,一直是援滇干部思索的问题。
在老一辈大关人的印象中,这种结实的筇竹,祖祖辈辈大多用来烧火做饭。可在大关山下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欧阳贤芹的眼里,这些都是宝贝。一方面,刚长出来的嫩竹笋可以采摘销售;另一方面,成形的筇竹,造型优美,也是制作工艺品的好原料。
“一捆筇竹,经过煮竹、泡竹、熏竹、晾竹后,在工人手里经过10多道加工制作环节,就成为一件件具有艺术欣赏和实用价值的工艺产品,它们的价值可以增值上百倍,甚至上千倍。”
在大关县沪滇协作筇竹产业园,上海援滇干部、大关县委常委、副县长唐祎一直关注着大关县筇竹竹材标准化厂房装修工程建设进度,“我们计划把这里打造成集加工、展示、销售于一体的园区,这样可以有效带动当地就业。”唐祎对欧阳贤芹说,工程遇到困难要及时提出,早些完工投入使用,就可以早一些带来收益。
不久前,由欧阳贤芹公司生产的筇竹工艺品,通过闵行援滇干部牵线,引起闵行市场关注。记者在大关县沪滇协作筇竹产业园看到,厂房内部装修已经接近尾声,一楼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的展示厅初见雏形,二楼的加工生产车间已经完工。欧阳贤芹介绍,新车间投入使用后,可带动当地200人就业,目前首批30名员工已完成相关技术培训,达到上岗要求。
如今,经过20多年的培植,筇竹产业已发展成为大关县集生态保护、生态培育、生态加工、生态产品、生态扶贫于一体的有机绿色食品主导产业。随着筇竹竹材产业的快速发展,筇竹工艺品也一步一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当地百姓又找到了一把打开财富大门的“金钥匙”。
村民算了一笔账 这个项目有盼头
距离大关县城28公里的寿山镇麻柳湾社区下青坪居民小组,村民站在屋前远远望去,规划在村里的乡村振兴旅游项目大工程也快完工了。
下青坪乡村振兴旅游项目是沪滇对口帮扶的示范性项目,依托美丽的云台山峡谷风光、五尺道、黄家营盘古迹,涵盖主题民宿、农特产采摘、乡村大食堂、网红观景台、休闲广场等内容。
“这里将打造以‘美丽乡村’大环境为背景,以‘田园生活’为核心目标的乡村特色旅游区。”寿山镇党委书记罗云川说,项目采取“公司+集体经济+农户”的运营模式,通过招标上海的旅游文化公司从策划规划、设计、建设到运营管理全程合作。
乡村特色旅游,对于当地村民来说,是件新鲜事。当初推进这个项目,还是花了不少工夫。
“原先村里的一亩山林地纯收入甚至不足百元,有的还会撂荒,可有些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里老人却不同意这个项目,但通过算一笔账,在家门口可就业,有股份分红,大家慢慢就想通了,转而盼着项目早些建成。”麻柳湾社区云台山村民小组党支部副书记蔡明跃说。
村民黄安飞,两年前跑长途运输,工作时好时坏还不赚钱,他的妻子之前在镇上开过小饭馆,因为经营困难最后关店在家待业。可家里还有两个在上学的孩子,日子可谓是捉襟见肘。
村里征询意见的时候,他带头同意,把家里最好的4亩地拿出来,流转给村集体,这样每年可以固定分红,自己和妻子还可以在家门口上班。目前,黄安飞已经通过第一轮司机岗位面试,他的妻子则应聘餐饮服务员岗位。
“项目将有效盘活集体闲置的原寿山煤厂厂区、办公楼、职工宿舍等基础设施,以及下青坪居民小组40户群众宅基地、耕地、菜地,把‘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激发乡村活力,提高资源资产综合利用率。”援滇干部、大关县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陈诚介绍,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产生经济效益约2000万元,利润约300万元,并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目前仅就近务工人员累计已达189人。
据介绍,该项目建成后由实施方经营管理3年,其间实施方、集体经济公司、农户按持股比例分红,3年后交由集体经济公司运营,通过村企合作方式,不断增强集体经济自身的“造血”功能和综合实力。
百里水果长廊成了“初心驿站”
在大关县翠华镇,昭麻二级公路和G85银昆高速公路交会处,有一个闵行援建的“乌蒙源生百里水果长廊”水果交易市场,这里属于翠华镇“百里水果长廊”的核心区域,辐射水果产业有李子2500亩和枇杷、樱桃、桃子等复合型水果1000余亩。附近路过的司机和当地的农民都称之为“初心驿站”。
“李子、桃子、枇杷、橘子、苹果、樱桃……在水果上市旺季,在这条咽喉通道,许多来自四川的车辆经过这里,附近村民用水果篮装着水果就在马路边上摆摊了。”援滇干部、大关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李恺轩说,这里是交通要道,不少村民将自己种植的水果运到道路两旁售卖,虽然可以带来一些收入,但道路两旁零散的售卖点,既会影响车辆通行,带来安全隐患,也经常会因为价格和重量给交易双方带来纠纷。
立足“以点促面”,补齐辅助产业短板。唐祎介绍,2021年,“乌蒙源生百里水果长廊”农特产品交易市场项目立项,依托“百里水果长廊”核心区域,遵循自然、适度、节约、保护的建设原则,通过“致富带头人+集体经济+农户”的运营模式,实现核心区域水果集中化、规模化销售的目的。
“周边村民前来销售水果,不收取摊位费用,全部免费,管理团队还将对村民进行辅导,规范销售,以质优价廉的品质打造品牌。”项目管理方负责人李涛介绍,作为沪滇合作援建项目,这里还将打造一个精品水果交易大厅,带动周边村民就业,扩大村民收入来源,吸纳更多的脱贫劳动力就近务工,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来源:“今日闵行”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