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2-11-27 14:09作者简介:段红琴 云南省作协会员,昆明市作协理事,昆明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修习传统文化,践行耕读生活,记录自然笔记,写作生态散文。
想不到蟋蟀清脆悦耳的歌声竟然是翅膀摩擦振动产生的,彻底颠覆了我长久以来自以为是的认识。怪不得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道:“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无独有偶,法国著名科普作家法布尔在那篇入选小学教材的《蟋蟀的住宅》里也写道,蟋蟀在其土穴住宅口整理的平台,就是它闲暇时“弹琴”的地方。
原来,蟋蟀右翅上有一个像锉子一样的短刺,左翅上有像刀一样的硬棘,两翅一张一合,互相摩擦振动,翅膀就发出悦耳的歌声了。
从暑夏开始,到冷凉的秋末,从一开始时断时续试探性的几声,到不分白天黑夜、连绵不绝的大合唱,再到销声匿迹,我每年都聆听这声音。森林公园,郊区的路边、草丛、树林下,我聆听着以蟋蟀为主角的秋虫们的交响盛宴,由夏入秋的季节感特别强烈。
蟋蟀这种古老到有1.4亿年历史的昆虫,适应性非常强,分布广泛,不仅有音乐天赋,而且还有文化内涵。伴随着人类文明,蟋蟀一开始就频频出现于古今中外名家大师的笔下,被赋予了诸多审美意象。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多次写到,英国作家狄更斯写了本叫《炉边蟋蟀》的小说。从远古到现今,从意象到具象,从书本到田园,蟋蟀都跟人类的日常生活非常亲近。
2500年前的先民,在《诗经·七月》里写道:“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中通过蟋蟀从田野来到屋檐下,又登堂入室,最后直接到床下的一系列举动,表现天气由炎热到寒凉的转变,时间由年中到岁末的倏忽流逝,非常生动形象。在另一首《诗经·唐风·蟋蟀》里写道:“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蟋蟀在堂,岁聿其逝……蟋蟀在堂,役车其休……”本诗用了《诗经》惯常的艺术手法,以蟋蟀这个人们非常熟悉又特点凸现的意象起兴,通过3个章节一唱三咏、回环复沓的方式,反复强调蟋蟀在堂屋鸣叫,表现一年的时光就这样匆匆流逝,诗中亦劝诫世人,特别是有职务职位的人,要懂得约束、懂得勤奋、懂得节制,行乐的同时不能荒废了正业。两首诗都以蟋蟀的登堂入室,感叹一年的时光就这样匆匆到了岁末。闻蟋蟀嘶鸣,可感时已入秋,天气渐转寒凉。
以蟋蟀这种季节性很强的小昆虫的活动,感叹时间流逝的,还有宋代大诗人陆游的诗句:“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
我今年两次看到小蟋蟀进到我们办公室,在桌子、坐椅下逗留,如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样懵懂无知,我真担心其他人站起来走动时,一脚将它踩得粉身碎骨。周末在田园劳作,除杂草、挖地,经常看到蟋蟀在蹦跳,或者直接进到院子里来,就像我特意饲养的宠物一样。一天的劳作结束后,夜幕降临时,我喜欢闲坐园子里,倒一杯清茶慢品,瞬时被蟋蟀铺天盖地的鸣唱包围,这也是田园生活的一大妙处。
我经常在古诗词中读到的“促织”,其实指的也是蟋蟀。如宋代诗人叶绍翁《夜书所见》里,就有“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的诗句为我们所熟知。古人有“促织鸣,懒妇惊”的谚语,意思是说,听见促织鸣叫,知道天气快转寒凉,妇人们要开始忙着织布,准备御寒的衣服了。对于勤劳的妇人来说,是未雨绸缪;对于懒妇来说,是惊慌失措。促织一名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蟋蟀俗名除了叫蛐蛐并被大家熟知外,还叫夜鸣虫、秋虫、将军虫、斗鸡、趋织、地喇叭、灶鸡子等。
作者:段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