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烧火棍”变身“金扁担”

 2022-11-18 11:05  来源:昭通新闻网

筇竹制品。

9月30日,天朗气清,阳光透过竹叶斑驳地洒在地上,清风拂过,竹林发出沙沙声响,伴着沁人心脾的清香。筇竹,之于大关,是大自然眷恋这一方水土而馈赠的无价之宝。

走进云南羲之竹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只见工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对筇竹竹材进行烘烤、浸泡、烧制、打磨、调型、拼装、上漆等,一根根大小不同、长短不一的筇竹在工匠的手中“华丽转身”,一件件筇竹工艺品渐次呈现在眼前。

在产品展示区,用筇竹加工成的茶几、博古架、书架、花架、沙发、餐桌等工艺品琳琅满目,数不胜数。这些工艺品做工精致,样式新颖独特,远销广东、四川、贵州、江西、福建、陕西和北京等地。

筇竹枝条细长秀美,竹节美观,是制作家具、工艺品的最佳原材料。云南羲之竹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欧贤芹正是看中了这一点,2019年,她带着13名当地群众一起做筇竹工艺品加工。

“通过延伸产业链,实施深加工,曾经用作‘烧火棍’的竹子,加工制作成桌子、茶几、椅子,一套售价上万元。”说起筇竹家具及其他工艺品,欧贤芹一脸喜悦。2021年,该公司实现年产值750万元。2022年,公司年产值有望突破1000万元大关。

从无到有,他们开发出毛笔、笔架、拐杖等15种产品。如今,欧贤芹有更大的野心,未来筇竹不仅仅是工艺品,还能成为收藏品。

几年前,筇竹产品精深加工领域在大关县一直处于空白。和欧贤芹一样,石国宽也看到了家乡竹子的价值,他在向阳村办起了云南国丰林产品实业有限公司,在木杆镇自产、代产竹笋类零食及盐水竹笋。

加工筇竹凳子。

远远地,机器声从生产车间传来,工人在半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上作业,切片、蒸煮、包装、灭菌等一道道程序有条不紊。大关生态环境良好,生长出来的竹笋滑嫩脆爽,经过传统工艺加工制成的竹笋产品深受老百姓喜爱,常常成为人们饭桌上的佳肴。

一位工人说:“我在车间干活,一天轻轻松松就能挣100多元,没想到在家附近务工就能挣到这么多钱。”离家近,能照顾老人和小孩,是就近务工群众的心声,该企业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每月薪资在3000—6000元。

石国宽计算过,成品和半成品,是附加值翻倍的区别。“以后只有做精深加工,才能做大做强当地竹笋加工业。”石国宽肯定地说。

2017年以来,大关县花大力气建设筇竹基地,筇竹种植面积逐年递增。目前,全县竹类种植面积已突破100万亩,竹产业企业发展到近30家。云南吉食道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大关为了延伸竹产业链引进的一家经营型主体公司,涉足笋材研发、生产、加工、贸易、销售和竹林旅游创意开发等。该公司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以后,竹材、竹笋、竹料的加工年产值可达75亿元左右,仅竹产业一项年产值将达100亿元以上。该企业入驻大关县,将为竹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曾经,筇竹是当地人眼中的“烧火棍”。如今,大关县立足筇竹的稀缺性、独特性,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理念,培育“一县一业”筇竹产业,扎实推进100万亩筇竹基地建设。同时,瞄准“中国最优、世界一流”的目标,兴建集科技研发、笋材加工、商贸物流、品牌塑造、观光休闲于一体,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发展的筇竹产业田园综合体,推动筇竹笋、筇竹地板、筇竹家具、筇竹建材装饰、筇竹观光旅游等业态集群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计划用5年时间,实现筇竹全产业链产值达30亿元以上,到2035年实现100亿元以上。

检验当地产业发展的好与坏,最有话语权的还是当地群众。大关县提出“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的理念,如今木杆镇几乎处处可见筇竹。

记者:莫 娟/文 通讯员:蒙世清/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张宗健
标签 >> 大关 竹产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