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穿越轱辘河上的“二十八道拐”

 2016-03-31 16:49  来源:

本网讯(记者 朱鹏)在永善县茂林镇新林村弯弯曲曲的峡谷中镶嵌着一条玉洁冰清的玉带——轱辘河。轱辘河河道狭窄,两岸高山林立,绝壁丛生,河水不得不沿着崇山峻岭蜿蜒前行。因其要拐二十八道弯,形态似轱辘滚动,故而被当地人称为“轱辘河”。

轱辘河沿岸散落着石垭口、马路、毛坡营等村社,上千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多年来,一条沿河土路是这里与外界相连的唯一通道,那是村民们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由于崎岖不平,再加上河水的切割,使得这条小路残缺不全,异常难走。最远村社的村民们到镇上赶一次集往往要四渡轱辘河才能穿越轱辘河上的二十八道拐,耗时近六个小时。如果突遇山洪,赶路的人还会有生命危险。所以,村民的生活基本靠自给自足,很少走出大山,而轱辘河沿岸的村庄也因此成了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

一直以来,这里的人们日夜聆听着轱辘河清脆悦耳的歌唱,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然而,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春风涌进峡谷,轱辘河的歌声变得不再悦耳,那奔流不息的小河再也带不走人们与日俱增的忧伤。因为,闭塞的交通使得对小康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化为了新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乡愁。

在轱辘河峡谷深处矗立着一座高约20米的石峰,外形酷似猴子。“石猴”蹲在奔腾的轱辘河边张望着远方,仿佛在守望着什么。

“谁也说不清这只石猴存在多少年了。我听老人们说,也许是因为乡亲们想修公路的愿望太过强烈,时间长了,便化为了这只石猴。” 在市纪委工作的刘丞云是少数从新林村走出去并获得成功的人。虽然已在城市生活多年,可他的心从未远离过故乡。他告诉记者,以前,没有公路,大家都不出远门,还以为外面和山里一个样,也就没什么想法;后来,通过外出求学和务工,才知道新林村与外面的差距有多大,于是乎想修公路的愿望就在大家心里扎了根。

“村里的一些老人,甚至都没见过汽车。我们真想走出大山,可大家都穷得叮当响,凭我们自己,一点办法都没有!” 作为全村百姓的领头人,毛德学最第一要务就是修路,可由于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一直没有进展。直到去年初,新林村成了市纪委的挂钩扶贫点,毛德学紧锁的眉头才舒展开来。

2015年,中央和省、市都将扶贫工作列为了重点工作。挂钩新林村后,该村的情况和群众的呼声引起了市纪委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陆维智多次亲临新林村调研后,下定决心要帮助村民们修通石垭口至毛坡营的公路。

市纪委要给乡亲们修路的消息不胫而走,一石激起千层浪,全村上下无不奔走相告,村民心中那久违的希望之火终于燃烧起来。

随后,市纪委成立了扶贫工作队,而刘丞云因是本地人,对当地情况比较了解,故而被任命为工作队队长。接到上级的命令,刘丞云万分激动,立即率领工作队进驻新林村。有了市纪委领导的全力支持,刘丞云第一时间就组织人员开展选线工作,石垭口至毛坡营公路的线路很快就定下来了。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该公路仍然要沿河道修建,村民们便把这条公路称作“轱辘河公路”。据测算,轱辘河公路里程约9公里,即便只修通毛路也要耗资四百余万。市纪委经过多方协调争取,从市交通局协调到两百万资金,再加上通过一事一议筹集到的两百万元资金,轱辘河公路很快就动工了。

市纪委的工作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赞誉和支持。有一次,刘丞云、毛德学等人正带着施工单位在河边村民小组勘测路线,一个风烛残年的老汉,背着箩筐、杵着拐棍,从河对岸颤颤巍巍地向他们走来。刘丞云和毛德学一眼就认出来人。原来,这是78岁的老党员任富章听说工作队在附近勘测路线,一定要亲自给大家送点吃的,以感谢他们为村里修路。刘丞云等人赶紧上前搀扶老人,接过老人背上的背篓才发现,高高的背篓里竟然装满了煮熟的洋芋和鸡蛋。

任富章曾随部队出境剿匪,是个从枪林弹雨里闯过来的老兵。由于伤病,任富章早已无法正常行走。刘丞云和毛德学都知道,任富章家到他们的勘测地点的距离不过百米,但其中70来米都是很陡的下坡路,对常人来说不算什么,可对任富章来说却是一段异常艰难的路。捧着热腾腾的洋芋和鸡蛋,所有人的眼眶都湿润了。刘丞云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尽快把路修通,绝不辜负父老乡亲的殷切期望!

听说老家要修公路了,有一个人激动得好几天都没睡好觉,因为这一刻他等得实在是太久了。这个人就是在昭通做餐饮生意的李廷才。

李廷才是新林村老房子村民小组人士。1998年,李廷才走出了大山,来到昆明学厨。经过一年的努力,李廷才考取了国家特二级厨师证,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厨。2000年,李廷才怀揣着梦想回到了昭通创业,开了自己的第一家火锅店。经过十几年的摸爬滚打,如今的李廷才已成长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李廷才决定把这个工程包下来。他找到市纪委相关领导,吐露了心头的想法,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

“最近这些年,村里有不少人在外打工挣了钱,有些人还买了车。可没有公路,每次回来只能把车停在镇上,然后走几个钟头才能回家。那时候,我就想:等挣了钱,我一定要亲手修通这条路。”谈起主动请求参与修路的初衷,李廷才这样告诉记者。

8月20日,轱辘河公路的建设正式拉开了序幕。市纪委监察局局长田荣屏对李廷才说:“廷臣,这条路的难度不小,除了技术上的问题,资金也很紧张,你能把毛路挖通,就是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请田局长放心,我保证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李廷才坚定地回答。

工程动工没多久,李廷才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因为,有两个路段必须架桥,而对主营餐饮业的李廷才来说,桥梁的设计和施工是个不小的挑战。为此,李廷才找到县交通局的专家,请他们帮助设计,同时自己也一边搜集资料,一边学习。

“轱辘河公路”设计路基宽度为4.5米,可李廷才认为,公路修通后,新林村的发展将会大大提速,4.5米的公路太窄,会很快过时。于是,一心想为家乡做点贡献的李廷才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路基加宽一米,不够的钱,用他自己的钱补上。就这样,李廷才自掏腰包50万元,不但把路基加宽到了5.5米,还给路面垫上了砂石,给路基增加了挡墙。

李廷才告诉记者,他还想跟相关部门反映,希望能把路面硬化,修成柏油路。

“说实话,我第一次见到像李廷才这样修路的老板,一分钱不赚不说,还不停地往里砸钱,这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呀!”刘绍清是市纪委工作队的队员,谈起李廷才的所作所为,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去年12月底,“轱辘河公路”终于竣工通车了,小汽车第一次开进了新林村。听着汽车马达的轰鸣声,村民李文全乐不可支地告诉记者:“新林村特别适合搞养殖,以前牛、羊、猪都运不出去,就没人敢养,只能受穷。现在通车了,村干部正带着大家谋划发展,准备搞养殖合作社。要是干成了,家家户户都能增加不少收入。”一想到,离过上好日子不远了,李文全就高兴得合不拢嘴。

地上的路通了,心里的路就通了。轱辘河流经的每一个地方都不再被忧愁占据,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欢声和笑语,还有那已经越烧越旺的希望之火。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