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2-11-07 17:03编者按: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当第一缕秋风轻轻地拂过乌蒙大地,田野里、果园中奏响了收获的旋律。无论是星罗棋布的种植大棚,还是集中连片的产业基地,处处盈车嘉穗、瓜果飘香,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农民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金秋时节,昭通日报社全媒体平台推出“多彩乌蒙庆丰收”农民丰收节主题策划报道,以庆丰收、晒丰收、话丰收、享丰收为脉络,充分展示昭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乡村振兴取得的喜人变化。
群山环绕,雾岚飘曳,村庄田畴,果树连片,硕果盈枝。站在昭阳区洒渔镇白鹤村的林间小路上,一望无际的苹果园生机勃发。走近一看,一身红红的外衣,圆溜溜的,像个气球;闻一下,一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咬一口,甜甜的、脆脆的感觉溢满口腔,顿时感到清爽无比……
成为昭通市昭阳区鹤送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把昭通苹果卖到五湖四海,年销量500吨左右——这是王丛友最引以为豪的事。
从小生活在盛产苹果的白鹤村,王丛友也想过当一名果农,把苹果销售出去实现致富小康梦。但是依靠传统的种植方式和零售方式,苹果产量低、销量低、价格低。那时的苹果产业状况让王丛友看不到前景和希望。2005年,年轻的王丛友成为一名货车司机,没日没夜地拉货,收入却仅能养家糊口。
“白鹤村种植苹果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什么就发展不起来?”10年来,王丛友一直疑惑这个问题。1940年,留美博士吴镜漪引进了160株苹果苗种植于洒渔镇白鹤村,从此开创了昭通苹果种植的先河。2015年,王丛友下定决心,一定要种好白鹤村的苹果树。王丛友的鹤送种植专业合作社也是在那时成立的。
合作社成立后,王丛友邀请苹果技术员不定期为果农指导种植技术。种植技术提升了,产量也提高了。产量提高了就要拓市场、搞营销,要把苹果卖出去,最好是卖到五湖四海去。
2017年至2019年,王丛友奔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地,哪里有苹果展销会,哪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他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更多的人知晓昭通苹果,让更多的人吃到昭通苹果。
回忆起最难忘的一次苹果展销会,王丛友还历历在目。2019年9月,在深圳的一场农产品展销会上,昭通苹果特有的“甜、香、脆、艳”很受欢迎,单是展销会这3天就订购出去1000多箱,但是王丛友并不满意。
“大部分顾客并不知晓昭通苹果,这着实让我意外。”展销会这3天,王丛友有些沮丧,在推介昭通苹果的过程中总有客户发出疑问:“昭通也种植苹果?”客户的疑问让王丛友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决定拓宽销售渠道。通过朋友和老客户牵线,王丛友认识了更多的客商并添加他们为微信好友,且互留联系方式,王丛友再从苹果基地将昭通苹果快递给他们品尝。
2019年,王丛友免费送出去的苹果超过500箱。
“客户吃在嘴里甜在心里,更容易记住昭通苹果,留下的印象才会更加深刻。”昭通苹果的品质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这种营销方式除了给王丛友带来了一批大客户,还让他的微信朋友圈多了几千个忠实“果粉”,一到苹果成熟,“果粉”就会通过微信向王丛友购买昭通苹果。其间,一些电商平台也会跟他联系合作。在他看来,口碑是让外界认识昭通苹果的一个好办法。
在苹果产业发展上,王丛友很看重品牌效应。早在2020年,王丛友就发现昭通苹果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没有统一的品牌,“野苹果”“丑苹果”趁机扰乱市场,造成市场秩序紊乱,而零散无序的包装行业在一旁“推波助澜”,导致昭通苹果品牌受损,受众对产品品质褒贬不一。为此,这些年王丛友致力于做好昭通苹果品牌。如今,他注册的“鹤送”“鹤都”等苹果品牌口碑一直不错。
为了让更多人吃上昭通苹果,王丛友采取网上直销的方式,去掉中间环节和差价,确保所有苹果自产自销,便民惠民。站在果园,王丛友充满信心地说:“今年预计销售量在500吨左右,下一步重点提升苹果品质,提高优质果的占比。”
“此生只为苹果香,一心打造‘冰糖心’。”这就是王丛友的诗和远方。
昭通日报记者:唐龙泉飞 莫娟 雷明娟 谭光吉 聂孝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