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2-11-07 16:25编者按: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当第一缕秋风轻轻地拂过乌蒙大地,田野里、果园中奏响了收获的旋律。无论是星罗棋布的种植大棚,还是集中连片的产业基地,处处盈车嘉穗、瓜果飘香,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农民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金秋时节,昭通日报社全媒体平台推出“多彩乌蒙庆丰收”农民丰收节主题策划报道,以庆丰收、晒丰收、话丰收、享丰收为脉络,充分展示昭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乡村振兴取得的喜人变化。
金秋时节,驱车行走在昭鲁坝子,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到处都是成片的苹果园。道路两边矮砧密植的果树整齐排列,枝叶间一颗颗泛红的苹果长势喜人,果香醉人。
瞄准“中国苹果产业‘塔尖’上的10%”的目标定位,这是市委、市政府对昭通苹果产业的发展战略。昭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昭通苹果香甜的优质品质,这是大自然给予昭通人民的恩赐。经过近80年的培育和发展,昭通苹果逐渐成为昭通对外形象的名片,昭通成为全国独有的南方优质苹果基地。
龙头舞起来苹果更香甜
金秋的“超越”苹果示范园里,挂满了白色防雹网和红彤彤的苹果。一大早,来自永丰镇新民社区的村民在“超越”矮砧密植苹果产业园热火朝天地采摘苹果。树上苹果忙采摘,筐里苹果忙运输,每装满一筐苹果,村民便抬进货车,发往分拣中心,再销往全国各地。
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作为昭通苹果生产的龙头企业,已形成集苹果种植、技术研发、冷链物流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凭借专业的种植技术和卓越的敬业精神让昭通苹果更红更甜。在昭通超越现代矮化密植苹果种植示范园,华硕、红露、红将军、嘎啦、红富士等70余个品种涵盖了早、中、晚熟苹果,满足各地市场需求。
一头联结着田间地头,一头通过果商联结着市场。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结合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在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绿色化和品牌化水平的同时,形成企业与果农“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注重发挥扶贫产业的带贫减贫效益,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带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
“不能让农民辛苦了许久,最后却赚不到多少‘票子’。”站在苹果园里,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莹颖看着果林思考着,“谁跟市场主体联结得更紧密,谁就更有竞争力。”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最初建立的时候整合当地扶贫资金作为股份投资到公司。张莹颖说:“如果直接把钱分给农户,有可能拿了钱之后他们很快就花完了,我们现在把这笔钱作为投资投入果园,每年给农户分红。最初的三年分红保底达到3000多万元。以后根据公司盈利的情况按照一定比例分红。”
另外,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与贵州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学院、红河学院等高校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招聘农业专业毕业生,让他们一进入公司就开始学习、参与管理现代化农业,以此储备农业技术人才。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昭阳苹果生产新技术的推广普及,提高了广大果农发展苹果生产的积极性,再加上企业核心技术的注入,从源头上保证了苹果品质。
郑州师范大学毕业的张莹颖2019年放弃上海的高薪工作入职到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她选择到昭通工作主要是看好昭通苹果产业发展的前景。看着一棵棵苹果树逐渐挂果,张莹颖十分感慨,这几年她跟着公司一起成长,随着苹果品质的提升和市场行情的好转,苹果市场价逐渐上涨。她说:“我们这里一个好看又好吃的苹果有时候可以卖到10元,甚至还不够卖!”
据昭通市昭阳区苹果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截至2021年底,昭阳区种植的80余万亩苹果中,已投产50余万亩,总产量84万吨,综合产值94亿元,产业涉及15个乡(镇、街道)果农11.7万余户,受益人口35万余人,果农户均年收入达3.2万元以上,人均年收入达1万元以上,苹果已成为昭阳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
利益联结让果农“黑土刨金”
如何让更多群众通过发展苹果产业实现稳定增收,让苹果成为群众的“致富果”?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效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骨干带动作用,优化经营资产、整合资金,通过土地流转、聘用务工人员和股份合作等形式提高群众参与产业发展比重,优化拓展联农带农模式,解决困难户和产业、市场的对接问题,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公司吸纳流转土地的农民就业,采用“保底+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技能培训,每年掌握现代化苹果种植、管理、经营技术的贫困群众和职业农民达2000人以上。52岁的王开标就是其中一位,通过学习,他已经从普通的农民成长为懂技术的产业工人。他现在负责管理3区的水肥一体化工作,不仅每年能从公司领取工资3万元左右,流转的23亩土地每年还可分红2万元。
农民有土地,企业有技术、资金、市场,双方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在这里,利益联结机制改革带来的红利还有很多。
在苹果分选线车间,永丰镇青坪村的邓仕需对公司建成投产后带来的好处感触颇深,她高兴地说:“这里离家近,工资每月有3000元,既方便照顾家里,还能挣钱。每年可以分红2400元,相当于存入一个大银行了,说不定以后分得更多,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像邓仕需这样长期在公司稳定务工的工人大约有900人,都是当地村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里的村民之前的土地都用来种植玉米、马铃薯等传统农作物,一年下来收入并不可观。但自从把自家土地流转给公司,再加上自己来这里务工,就获得了一笔不小的“双收入”,每个月至少能拿到3000元的工资,相比于打零工,村民可以增加将近一倍的经济收入。张莹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她说,新民社区14组的丁尊明土地全部流转后每年有4500元收入,空闲时外出务工,工资每年有3万元左右;妻子在公司务工,每年有1.8万元,一家人的年收入在5.2万余元。
除此之外,为促使贫困劳动力向现代农业产业工人转变,公司把连续培育2年后的果园,分成50—100亩一个单元进行“托管”,托管果园的农户每年每户收入可达3万—7万元。
一人富不算富,一起富才是富。永丰镇副镇长李东旭介绍,永丰镇积极探索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引进65家企业,培育合作社,发动群众,从企业主导,到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从单一的合同约定、土地流转等方式逐渐向综合并存、紧密融合、共享发展的转变,有力推动了苹果产业提质增效。
80年来,昭通苹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苹果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波澜壮阔,更印证了“幸福生活要靠奋斗来创造”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
昭通日报记者:莫娟 唐龙泉飞 雷明娟 谭光吉 聂孝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