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2022-11-01 22:07“从2013年我首次飞天,到一年前再次飞天,这十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捷报频传、勇攀高峰,我们有了更广阔的飞行平台、更长的飞行时间,有了中国自己的空间站。”
二十大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王亚平在走过二十大代表通道时,满怀深情地说:“我由衷地为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首位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这段代表了航天人心声的话语,掷地有声。她的这份自信和底气,来自于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全面推动我国建成航天大国,进入航天强国行列。
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供图
航天领域的突破,是中国科技进步的缩影。党的二十大报告,将这十年来科技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作了全面总结。报告指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10个关键词中,有3个体现了航天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这十年,依托长期积累的技术基础和自主创新的扎实实践,中国航天人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核心技术难关、推动了一项又一项航天技术转化,在很多领域走到了世界前列。经历这非凡的十年,中国航天的逐梦之路正在越走越远。
这十年,“中国高度”不断刷新。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地方,是中国空间站,在这里,我们即将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中国探月工程已圆满完成“绕、落、回”三步走的预定计划,正在谋划建设全新的月球科研站;在4亿公里外的火星上,“祝融号”火星车已经行驶了近2000米,并带回来自这个遥远星球的最新消息。十年来,“北斗”指路、“神舟”飞天、“羲和”逐日、“嫦娥”奔月、“祝融”探火、“天宫”遨游太空……中国航天事业喜讯不断,重大成果竞相涌现。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任务“祝融号”火星车与着陆器合影。国家航天局供图
“这就是中国航天的速度!”今年9月,中国航天实现三天三连发,有网友发出这样的感叹。二十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中国航天进行了274次发射。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进行了192次火箭发射,占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总数的43.2%。
十年间,航天技术惠及民生。据统计,目前,我国在轨运行应用卫星数量超过600颗,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服务民生。2020年开通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以为全球任何一个地方提供精准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高分家族”形成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精度观测的天基对地观测能力,为我们描绘出地球母亲的清晰面貌;通信卫星累计为国内1.4亿户家庭提供直播卫星电视服务;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形成的天气预报,为人们每一天的出行提供科学参考;航天技术和其他技术相结合,更是孕育出智慧城市、太空育种等多个新业态。
“真心为我们每一项从无到有的突破感到骄傲,也为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攻克的每一个难关、每一个自主设计、每一个创新突破感到骄傲。”王亚平的话语,代表了全体航天人的心声。
这一个个成就背后,靠的是什么?在二十大代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院士看来,中国航天制胜的法宝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正是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上千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研制单位协同参与,大力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密集突破。
参与此次二十大报告翻译的老挝文语言专家彭岱·嘉伦苏,曾担任老挝国家电台新闻部主任,长期关注中国的发展。 “天宫课堂”中航天员与孩子们的天地互动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与一些西方国家相比,中国航天事业起步虽晚,但如今已处于世界前列,并且致力于不断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脚踏实地,方能仰望星空。稳扎稳打的中国航天正在用实实在在的成果、互惠共享的理念,向世界展示“中国为什么能”。
面向未来,一代代航天人将赓续传承、接力奋斗,在浩瀚太空留下越来越多的中国身影。向着星辰大海进发,未来永远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