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幸福时光|甑子饭,藏在记忆里的味道

 2022-10-25 11:02  来源:昭通新闻网

犹记得,清晨及傍晚的时候,自袅袅升起的炊烟方向,不时会飘来甑子饭的清香和不同食材翻炒的味道。这是极具诱惑力的家的味道,是对家美好的记忆。

这些年来,走过很远的路,到过很多地方,也吃过很多美食,却总难忘那甑子饭……

看见甑子,闻到饭香

甑子是从中国古代就开始流行使用的一种做饭的器具,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还不知道什么是电饭煲、电磁炉,都用甑子来蒸饭。甑子有大有小,用其蒸出来的饭就是甑子饭,饭粒均匀,入口又软又香。

甑子饭之所以好吃,归功于甑子。“甑子的制作工序复杂,选材讲究,一般选择杉木。杉木材质轻软、纹理直,是做甑子的上好材料。此外,每道工序都不能有半点马虎,这样做出来的甑子才能经久耐用。”家住昭阳区大局街69岁的张师傅,是如今为数不多的制作甑子的老木匠之一。张师傅说,他做的甑子全是选用数十年的老杉木,用其蒸出的米饭颗粒饱满、晶莹剔透,还会有一股淡淡的原木醇香,让人有回归自然的感觉。

张师傅家中有一大堆工具,各种型号的锯子、斧子、刨子、尺子看得人眼花缭乱,这些都是陪伴他多年如今已不常见的“老古董”。

“在甑子最好卖的时候,辕门口、怀远街的很多店铺都在卖,生意非常火爆。那时,我一个月能做几十个甑子,收入一两千元。”张师傅回忆道。制作甑子时,先把杉木树干切成一块块木板,再用推刨把两面推光滑,把木板刨到适宜的厚度,直至变成一块薄木板,并具备一定的韧性。然后,用加工时刨下来的木屑作引子,烧火,将薄木片放在特制的烘烤架上烫卷塑形。为防止温度过高,烘烤前要先把木片浸湿,把浸湿的木片放到烘烤架上,一端卡紧,手用力按压住另一端,边烤边卷,直到木片变成弧形,反复几次便可完成塑形。接下来,用绳子把木片捆成一圈,晾晒3天左右。

张师傅说,甑子的制作工序有20多道,其结构很牢固,使用寿命长达15年至20年,而且使用期间也不会变形,这种效果是其他木制品很难达到的。甑子由甑体、甑底、甑盖、竹子底组成。在甑子制作过程中,手艺人反复调试,靠着精湛熟练的技艺做出一个个完美的甑子,而在这精湛技艺的背后是手艺人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坚持。

张师傅说,现在,科技进入了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电饭煲渐渐取代了传统的甑子;机器生产比手工制作快得多,手工甑子不仅价格低,而且做工慢,很多年轻人就不再愿意学。

甑子饭的烹饪方法

每当吃到甑子饭,就会想起母亲。虽然不能重回童年的时光,吃甑子饭却让我想起一家4口坐在一起的温馨情景。

甑子饭的制作,程序较多。先把米淘洗干净,放进甑子里大火蒸至半熟,俗称夹生饭。把夹生饭倒出来,放入锅或盆中,加适量开水用饭勺搅拌均匀,等夹生饭充分吸收水分后,再舀入甑子里蒸熟。在蒸饭的过程中,整个屋子里会弥漫着一股诱人的竹子和杉木的清香味,米饭松散,米粒饱满,闻起来、吃起来都特别香。此外,甑子还有一种特殊功能就是“脱糖”,让普通米饭变成低糖米饭,长期食用甑子饭可以少摄入糖分,这是现代人都渴求的。

经营甑子生意近40年的黄阿姨表示,自从电饭煲出现后,甑子销量下滑得很明显。在日常生活中,甑子饭已经很少有人做了,因为工序比较复杂,火候的掌握以及米粒成熟度的把控要求都比较高,人们更倾向于电饭煲。由于供需关系,用的人少了,做甑子的人自然也就少了。制作甑子有20多道工序,一个人一天只能做两三个。“以前有很多人家在做甑子,现在只有一两户了,年轻人都不愿意学。”黄阿姨无奈地说。

记忆中的味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手段的不断革新,电压力锅、电饭煲的“横空出世”,甑子,这个曾经在许多家庭都能看到的、最寻常不过的炊具以及制作甑子这种延续了上千年的古老行业,正在渐渐淡出年轻人的视野,但甑子饭依旧是人们心里不可磨灭的“白月光”,渐渐地成为记忆中的味道。

甑子虽然很优秀,但却抵挡不住电器产品浪潮的冲击。在腰包不断“丰满”的同时,人们对生活品质和快节奏生活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依赖上了方便快捷的电器产品,甑子逐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先进的电饭煲、电压力锅等代替。淘好米,加上适量的水,轻轻一摁“煮饭”键,就等着开饭了。但没有了竹子和杉木的清香,更没有袅袅热气升腾、浓浓的饭香扑面而至的情景。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注重,人们也希望甑子饭能够传承下去,于是潜心研究怎么将传统的工艺和现代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通过现有的技术还原传统甑子饭的制作工艺。经过各种专业人士长时间的研发和创造,研发出区别于普通电饭煲的产品,不再是米水混合的做米饭方式,而是通过米水分离、多段泡蒸等科技手段,达到传统甑子饭“脱糖”效果和近似传统甑子饭口感的电饭甑和脱糖蒸汽养生煲应运而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传统生活用具在慢慢地淡出历史舞台,在科技的力量和专业人员的苦心钻研下,用其他方式传承和延续了这些物件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

十年来,昭通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经济实力实现“滞后到跨越”的历史性提升。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克服疫情等影响,经济发展跨入历史新阶段。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九个百亿元台阶,年均增长9.2%,达到1462亿元,是2012年的2.5倍;人均GDP由11412元增加到28932元,增长了2.7倍;累计完成投资8027亿元,是前60年累计投资的4倍;地方财政预算收支分别由39.5亿元、248.1亿元增加到90.6亿元、55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0.8%、11.9%;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千亿元大关,分别增长2.5倍、3.5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6394元、3897元增加到33830元、12500元,收入比从4.2∶1缩小到2.7∶1,全市经济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经济质量效益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社会环境更加安定和谐、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让市民们享受到了城区发展带来的红利。

全市10个贫困县(区)、1235个贫困村、185.07万贫困人口全部退出贫困序列,230万群众彻底告别不安全住房,251.48万人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从不到千元到万元,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到全面小康的巨大转变。

十年来,昭通城市变大了、市容变亮了、乡村变美了,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足、美满了。

记者:杜恩亮/文  范 云/图

审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张宗健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