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2022-10-17 14:21 来源:云南日报
澜沧县竹塘乡的杂交稻旱种项目核心样板示范区喜获丰收。 通讯员 苏锟 摄
10月16日上午,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走上党的二十大“党代表通道”接受采访,讲述了科研团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多科技创新的故事。
此时,远在云南农业大学观看直播的朱有勇院士科研团队成员们感触颇深。
2015年底,朱有勇院士带领团队来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蒿枝坝村,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在了村民小组。从此,团队扎根基层、扎根农家、扎根扶贫一线,为广大农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让农民人人都有技能、家家都有好收成。
10月中旬,蒿枝坝村“杂交稻旱种科技示范项目”基地里,稻谷已丰收入仓。“项目利用山区杂交稻旱种高产技术改变了‘水稻一定要种在水里’的传统观念,发挥山区种稻潜力,将农民的口粮从粗粮换成了大米。”朱有勇院士团队成员、云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文建成介绍,从2020年开始,朱有勇院士带领团队针对村里没有水田、只有旱地的实际,攻克水稻旱地分蘖和旱地除草等难题,成功研发了水稻旱地种植技术,实现了“水稻上山”旱地种植,解决了口粮生产难题。“项目在蒿枝坝村推广了405亩,最高亩产788公斤,最低亩产634公斤,总产量28万公斤。”文建成说,云南有大量山地可以种植水稻,项目推广后,山区广大农民就能吃上自己种出来的大米,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旱种稻谷收割后,澜沧县山区农民正好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冬季马铃薯,实现“冬春鼓了钱袋子,夏秋满了米袋子”。
“澜沧县热区资源丰富,冬季少雨无霜,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符合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的特点。2015年,朱有勇院士带领团队帮助农民用冬闲田种上了冬季马铃薯,由于当地冬季马铃薯错峰上市,成为我国最先上市的鲜薯,根本不愁销路,甚至上了北京市民的餐桌。”朱有勇院士团队成员、云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副教授黄惠川说,为了让更多农民得实惠,团队还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开展林下有机三七种植等林下中药材种植,举办科技扶贫技能实训班,培养致富带头人。
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以中药材、蔬菜、养殖等产业为示范,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盘活农田水路林……广袤的土地上,朱有勇院士带领科研团队正在续写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记者 陈鑫龙
联系电话:0870-2158276
登报作废:0870-3191969
联系邮箱:ztnews@163.com
主办:中共昭通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承办:昭通日报社;Copyright © 2017~2028 昭通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新闻爆料、涉未成年人举报、涉毒及有害信息举报:0870-3191933 举报邮箱:ztnews@163.com,涉毒举报,疫情求助
登报作废:0870-3191969,流量造假、黑公关、网络水军举报电话:0870-2159980
昭通市“打假治敲”举报电话:0870-2132590,举报邮箱:305906736@qq.com,举报地址:昭通市昭阳区公园路45号市委宣传部(市委大院内)
滇ICP备19003243号-3 ;云南省公安厅备案号:53060203202019;互联网信息新闻许可证编号:53120180014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总)网出证(云)字第002号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意衡律师事务所 赵文律师,未经昭通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